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北京人

分类:【文化常识】

旧石器时代中国人类化石的代表,又称“中国猿人”,晚期猿人化石,经古地磁测定其生存时期距今70万年。猿人化石首次于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内发现,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1929年12月我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第二次在龙骨山原地发现洞样化石。又经1949年后陆续发掘,现已发现北京人化石40个以上的个体,男女老幼皆有,身长平均156厘米,脑容量平均1075ml,在六个较完整的头骨中,最大脑量为1225ml,已接近于现代人的平均脑量1400ml,头顶部扁平,前额后倾,眉脊前突,且左右相连,头盖骨最宽处在两外耳门附近,骨壁厚度达9.7毫米,下颌骨齿槽前倾,颏部后缩,齿列齐平,这些特征既与猿类接近,又显示了已进入人类,特别是四肢的大小形状和上肢骨的肌肉附着处,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类的形式。伴随发现的旧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洞穴内还发现木炭、灰烬、烧石、烧骨等痕迹,已初步用火,并能保持火种。1966年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再次出土,形态特征较以往发现者更进步。北京猿人的发现,对研究人类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生存年代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大约延续了50万年。1921年由中国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与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了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堆积,1927年开始发掘。1929年由考古学家斐文中先生主持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震动了世界学术界,使争论已久的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得以解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及其制造、使用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到目前为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经过多年发掘,总计发现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牙齿153颗。大约代表了40多个个体。从这些化石看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是:头盖骨顶部低平,前额后倾,眉脊前突且左右相联。头骨最宽处在两外耳附近。头骨壁较厚,约9.7毫米,比现代人厚一倍,脑容量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与人之间。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牙齿齿冠或齿根比猿类弱小,齿冠纹理简单,但比现代人粗大、复杂。北京人的门齿呈铲形,有宽鼻子和低而偏平的面孔,下颌骨内面靠前部有下颌圆枕等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特征相同。北京人的股骨前后方向偏平,胫骨断面较圆钝。肱骨髓腔较小,管壁较厚。但北京人已经出现了股骨嵴,表明北京人已经长期直立行走。

在洞穴堆积中,发现了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达10万件,以及丰富的骨角器。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器形较小,多采用直接打击法、砸击法、碰砧法制成,第二步加工以单面打击为主。石器的种类有砍伐器、刮削器、尖状器、两端刃器、斧状器等,并且发现雕刻器、石锥等精制石器和石锤、石砧等。北京人这种以小型石器为主的特征,使它成为华北旧石器时代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的代表。北京人使用的骨器有作锤子和挖掘用的鹿角和作水器用的鹿头盖骨。

在洞穴堆积的灰烬层中,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灰烬成堆,表明北京人已能管理火,学会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与北京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德氏水牛、三门马、肿骨鹿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