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分类:【传统文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2岁丧父,生活贫苦,但“少有志操”,刻苦读书,学有所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初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主管狱讼,清理大量积案,执法公平,凡太守循情委屈之案,悉加昭雪纠直。任泰州(今江苏泰州市)西溪盐官时,于天圣二年(1024),发民夫四万余人,修筑捍海堤,长达一百五十余里,使大量土地免受海潮侵没。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当地人民立祠祀之,并把捍海堤称为“范公堤”。天圣五年(1027),上长达万言的《上执政书》,建议改革朝政,未被采纳。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采取以守为主的战略,挫败西夏,巩固了边防。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在欧阳修等支持下,他向仁宗进呈《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主张,其中大部分主张被仁宗采纳,以诏令颁行全国,开始了以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由于保守派反对和仁宗动摇,庆历五年(1045)初,新政全部废除,他亦罢参知政事,贬官外地,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终前给仁宗的遗表中,仍指陈时政,希望仁宗“不循人欲,明刑慎赏,尊崇贤良,抑裁侥幸”。范仲淹“殁之日,身无以为衣,死无以为丧”,“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宋史?范仲淹传》)。他一生“廉洁奉公,不畏权幸,不蹙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文集?岳阳楼记》),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品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