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方作物栽培多古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方作物栽培多古风分类:【风俗文化】 黄河流域是汉族最古老的摇篮之一,北方农村作物栽培习惯保留了许多古代传承下来的古风古俗。 陕西延安地区流行的“山地水平沟种植法”,俗规从坡地上部耕起,沿等高线开沟,肥料集中施于沟内,适量播种,覆土压实,外高成垄,内低成沟,形成水平沟条带状。为了适应山坡地的耕作,他们的犁、锄、锹、镢头等农具,柄都做得很短。有的则在此沟里砌起石坝,利用雨季流失下来的泥土,淤积成平整的沟田。《吕氏春秋?任地篇》中早就说过:上田弃亩,下田弃?”。就是比较干燥的高地,把作物的种子翻在垄沟里,而在比较低湿的土地上,则把种子翻在垄上,以利防旱保墒。可见,“山地水平沟种植法”,实际上是古代北方农民在西周垄作技术的基础上实行“?亩法”的传承变异。 山东掖县、黄县流行的“窝麦法”和山西流行的“坑种法”,都是把作物种在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耕种习惯。这种习惯讲究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适当密植,保证全苗,勤于耕。汉代的汜胜之在《汜胜之书》中就说过:“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可见早在商代就有了区田之法,因而山东的 “窝麦法”和山西的 “坑种法”,实际也都是古代 “区田法”的遗风。 中原一带目前还普遍流行的 “代田法”,俗规按地方确定垄幅,水肥条件好的用宽垄双行种植;水肥条件较差的用窄垄单行种植,划线开沟,垄正沟齐,加深耕作层,集中施肥,蓄墒抗旱。所以这一带地区农民使用的农具柄都较长,利于操作。而农民则绝不会像南方农民那样赤脚卷裤下地,个个穿袜着鞋劳动。这种代田法,正是汉代赵过创造的,《汉书?食货志》就有明确的记载。实际上中原一带的农民从汉代以来,大多采用代田法耕作,他们把种子播在沟里,每次中耕除草,都将垄上的土培壅到作物的根部,一直到垄平为止,可见代田法的传承在北方农村是深广的。 最有趣的是流行在西北甘肃、青海砂田地区的 “砂田栽培法”。这里的农民根据当地干旱、缺水的情况,在耕地铺沙前先进行深耕,施足底肥,耙平,墩实,然后在地面上铺一层砂砾,厚6~10公分左右,以提高地湿,保持水分,抑制杂草。为了使砂不与下层土壤混淆,他们一般用耧疏松砂质,播种时,耧铧不翻开土壤,但种子一定要插在土壤中,收获后要及时灭茬松砂。砂石老化后要更新,但更新一次可用20~30年。用这种方法种棉花、瓜果收获特别好,所以千百年来,甘肃、青海砂石地区的农民一直采用“砂田栽培法”种玉米、棉花、大豆,以及葡萄、哈密瓜等。 北方农村作物栽培上的悠悠古风,正好反映了汉族民间农俗的古朴特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