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洋海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洋海军分类:【传统文化】 北洋大臣李鸿章控制的清政府第一支新式海军。1874年根据江苏巡抚丁日昌筹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的建议,总理衙门决定“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187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负责督办。自是年起先后向英、德两国订购军舰,选聘军事教练,并陆续派遣留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1879年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次年设水师学堂于天津。1881年起先后修建旅顺和威海卫军港。1882年起先后聘请英国人琅威理(W.M.Lang)、德国人式百龄(Sebelin)担任训练海军的主要职务。1885年舰队组成,主要负责守卫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和山东海面。中法战争后,李鸿章以整顿海防名义,加速购置外国舰船,扩充北洋海军。英、德两国对中国海军的控制权亦借此加紧争夺。1887年李鸿章将海军经费移修颐和园向慈禧太后献媚,停止了舰队发展。1888年,海军衙门拟定《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海军军制,设提督统领全军,下设左、右翼总兵等职。时北洋海军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提督由淮军将领丁日昌担任,驻威海卫。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以后虽逐渐购置一些舰船,并设北洋统领等官,但已不成军。1909年,清政府海军事务处成立后改编为巡洋舰队。 亦称北洋舰队或北洋水师。清末海军主力。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开始筹划海防,北洋大臣李鸿章主张在北洋(当时称江苏以北各省沿海为北洋;以南各省沿海为南洋)建立水师,随后开办北洋水师学堂,赴欧洲订购铁甲战舰,在威海卫和旅顺修筑军港。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驻泊威海,直属海军衙门。丁汝昌任北洋海军提督,提督署设于威海刘公岛。军事训练由英国、德国人操纵。到1990年,舰队已拥有各类舰艇50艘,其中铁甲舰2艘、巡洋舰11艘、炮舰6艘、练舰4艘、运输舰4艘、鱼雷艇13艘、其它专用舰只10艘。在1894年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双方舰只互有折损。1895年1月,当日军从荣成湾登陆,水旱两路夹击威海时,李鸿章严令避战保船,致使北洋海军被困威海,坐以待毙,2月全军覆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