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路花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路花灯分类:【中国民俗】 北路花灯流行于遵义地区各县汉、苗、土家等民族中。北路花灯形成的具体时间不详。根据地方志记载推断,从清代起,黔北地区就已出现花灯戏演出活动了。 从北路花灯中的唱段、唱词、剧目、调式等可看到巴蜀、中原、荆楚文化的痕迹,说明其与这些地区花灯艺术的历史渊源关系。如北路花灯中的“牌灯”就与江淮一带花灯中的“伞头”功能相似。舞蹈中的身段如“四方步”、“门斗转”、“矮桩”以及耍扇、丢帕等,也与黄河、长江流域的秧歌舞、钱杆舞、二人转等相近。而在余庆一带,花灯有新老之分。新花灯与广西乐业一带的“唱灯戏”有历史渊源关系。北路花灯中通常有两个角色,即旦角幺妹、丑角唐二。表演时,二人且歌且舞。唐二舞姿奔放、粗犷;幺妹则轻盈、秀美。务川民间传说唐二是唐太宗李世民,据说花灯是他倡导兴起的。他排行第二,故称唐二。北路花灯的表现形式和演出程式各县均有不同特点,甚至在一个县内,都有差异。如仁怀花灯就有怀南花灯和怀北花灯之别;余庆花灯就有乌江外、乌江里之分。 花灯戏一般于农历正月间演出,通常在正月初三出灯,正月十五或十六收灯。中间有“开财门”、“盘灯”、“参神”、“打唐二”、“打加官”、“走丝弦”、“唱调子”、“出台”、“采茶”、“挂红”、“上烛”、“打彩”、“辞神”、“扫五瘟”、“出门”、“御妖”等一系列配合民俗活动的表演程式。有祈福驱邪的民俗文化含义。务川一带的花灯分“耍灯”和“瘟灯”两类。春节期间的唱灯称“耍灯”,当发生人、畜或庄稼遭灾,则由各家筹款请灯戏班子唱“瘟灯”,意在消灾免祸。唱“瘟灯”时,唐二表情严肃,也不说俏皮话。 湄潭、绥阳一带的花灯戏常常夹杂在阳戏、傩坛戏中表演。演出程式通常有出灯、请神、坐台、上香、说春、跑枪、功曹、登殿、奏本、传令、登五彩茶、还财神、唱折子戏、盖魁公等等。除唐二、幺妹外,绥阳花灯中还有土地、和尚、花园姐妹等角色。在务川花灯中,除了唐二、幺妹(在这里幺妹也称“花园姊妹”)之外,还有带戏剧色彩的人物如茶壶老者、花子(人扮狗装)、先师、春官等。 很多城镇和村寨都有灯戏班子。除角色外,灯班一般还包括“排灯”、“吊子灯”的拿灯手以及负责“收贴”、“打贴”的人和打击乐手共二十来人。每个灯戏班子都有自己的纪律。如务川灯戏班子规定,唱灯期间禁止入主家卧室;唱灯期间不得中途退出,若有特殊情况需退出者,要向灯头说明,灯头在神案前焚香化纸,禀告神灵,这样离班的人才能免灾消祸,否则,将有灾难降临。新中国成立后,花灯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除表现在创作演出了大量反映时代生活内容的作品外,还表现在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如一些地区通过改革后形成的新花灯,打破了老花灯中只有一个唐二、一个幺妹的单调的二人转形式,运用男女多人同台表演的唐二和幺妹,并调动其他艺术形手段,采取大型花灯歌舞、花灯说唱、花灯演唱、花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既适应乡村庭院演唱,又适应城镇舞台演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