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医学的发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医学的发展

分类:【地域文化】

一、医家和医著的增多

宋元时期,中国医学界学术思想活跃,许多医家都认为 “古方不能治今病”,希望能创立出新的学说。于是出现了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学术流派,后世号称 “金元四大家”。此时安徽医学也较隋唐时期有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见于史传的安徽名医就有70余人,分布全省各地。仅徽州名医约占全省的一半,著名的医家有歙县的张杲,婺源的程汝清、王国瑞,休宁的吴源; 其他州郡的名医有宿州的陈文中,颍州的王实,泗州的杨介,怀远的朱肯堂、朱彦实,舒州的李惟熙,无为的章迪、章济,姑熟溪 (今当涂一带) 的李柽,碧溪 (今广德县东) 的魏岘,武林 (今贵池) 的陈承等。

二是医学著述明显增多,见于著录的达35种之多。内容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各科,从本草到方剂,涉及医学诸多方面。如发扬张仲景伤寒学说的有李柽的《伤寒要旨》、王实的《伤寒证治》,描述人体脏腑解剖的有杨介的《存真图》,有关本草和方剂学的有陈承的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徐杜真的 《徐氏方书》、魏岘的 《魏氏家藏方》、李柽的 《小儿保生方》、陈文中的 《小儿病源方论》和《陈氏小儿痘疹方》,临床方面有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张杲的 《医说》、鲍同仁的 《经验针法》 和黄俅著的《黄俅医案》。这些著作汇集了大量各种疑难杂证的治疗经验,有的对中国医学的发展还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是宋元时期的安徽医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实践中有所创新,并在医学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张杲、陈文中、杨介等。

二、张杲与 《医说》

张杲,字季明,宋代新安 (今歙县) 人。张杲出生于世医之家。伯祖张扩,字子充,曾受业于蕲水名医庞安时,尽得其术,擅治伤寒,名噪江浙,在京城洛阳名声尤为显著。祖父张挥,字子发,受业于张扩,医名显著; 张挥之子张彦仁,得其父传,亦以医鸣世; 彦仁之子即张杲,医名更著。

张杲随父学医,继承家学,以儒医著称。他博览诸子百家之作,举凡南宋以前多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掌故、议论、养生、传记等资料,均悉心采录,意欲事满一千,即编成书,传于后人。宋淳熙十六年(1189)初撰成编,取名《医说》,当时张杲34岁。又经36年之久的修订补充,张杲已届晚年,《医说》始定稿,刊行于嘉定十七年 (1224)。

《医说》共10卷,49门,943则,约13万字。记叙了从三皇到唐代名医116人的简略传记、医书、针灸、本草、医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五官、金疮以及奇疾急救、食忌摄生、金石药戒、医功医戒等内容。该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所集资料注明出处,多可依据。诚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谓,该书 “取材既富,奇疾验证,颇足以触发。而古之专门禁方,亦往往在焉。盖三世之医,渊源有自,固与道听途说者殊矣”。该书还有张杲评论及其临床实践体会附之于后,而且平常之理,变异之情,兼而有之。故既可扩充耳目,增广见识,又有多种疑难杂证的治疗经验,具有一定实用价值;该书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医话、医学传记和医学文献资料的汇编,是医史研究的良好的参考资料。

三、儿科医家陈文中

陈文中,字文秀,宋代宿州符离 (今宿县) 人。通医学,尤精儿科。曾任职于太医局。主要著作有 《陈氏小儿痘疹方》 和《小儿病源方论》。

《陈氏小儿痘疹方》是据家藏治小儿痘疹屡验之方,汇编而成。该书首论痘疹病源及各种痘疹发病机理; 次论治法,对痘疹的不同阶段均述其治疗方法。主张诊治需分表里虚实,辨证施治。若疮疹已出未出之时,或泻渴,或腹胀,是为里虚,可用十一味木香散; 痘疹已出未愈之间,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是为表虚,可用十二味异功散。反对用泻药、凉药,主张用热药温补。学术思想自成一家。陈氏这一主张和治疗方法,颇为后人所推崇。

《小儿病源方论》是陈文中的另一力作。他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辨证为纲,分析小儿病源,说明症状,提出治则和方药以及护理方法。全书内容简要,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际。对于小儿疾病的预防,主张小儿饮食宜热不宜冷,宜稀软不宜干硬,宜小量不宜过量等,并反对初生儿使用朱砂、轻粉 (粗制的氯化亚汞结晶) 等下胎毒药。特别是以小儿食指桡侧皮下静脉的形色变化和从面部呈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五色来察病与判断预后的诊断方法,丰富了中医儿科诊断学的内容。

四、人体解剖学家杨介与 《存真图》

中国解剖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宋代的两部解剖专著。一为庆历年间(1041―1048)吴简、宋景等人在广西进行的刑场解剖,并绘制成《欧希范五脏图》; 另一为崇宁年间 (1102―1106)杨介等人在泗州的刑场解剖,绘制而成的 《存真图》。

杨介(约1063―1140),字吉老,宋代泗州盱眙人。早年曾举孝廉不就,后来专习医学,以医术闻名四方,治病多有奇验。如宋徽宗赵佶患脾病,诸医投理中丸无效,杨介以理中丸加冰煎服而治愈。广州通判杨立之回楚州,患喉痈症,时流脓血,久治不愈,请杨介诊治。知其嗜食鹧鸪所致,惟与生姜一味啖之,食至半斤,喉痛渐止,食至一斤,始知辛辣而痈愈。王定国患头痛病,杨介以白芷一味研末制丸,嘱其每次嚼服一粒,以清茶送下,服至3粒,病即痊愈。

杨介虚心好学,学识广博。他著有 《四时伤寒总病论》、《伤寒论脉诀》、《存真图》等书,其中以《存真图》对后世影响最大。

《存真图》是崇宁年间泗州郡守李夷行屠杀起义农民时,“遣医并画工往视,扶膜摘膏,曲折图之,尽得纤悉。介取以校之,其自咽喉而下,心、肺、肝、脾、胆、胃之关属,大肠、小肠、腰、肾、膀胱之营叠,其中经络联附,水谷泌别,精血运输,源委流达” (僧幻云 《史记标注》,见日人丹波元胤,《医籍考》卷十六)。杨介取图结合古书加以校正,绘制成人体解剖图谱,纠正了许多前人解剖图的错误,故名《存真图》。这部根据刑场解剖所见而整理的著作,堪称宋代最好的人体解剖学专著,它 “比 《欧希范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于医家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可惜该书在清初已经失传,但因其在宋、元、明及清初都有较大影响,在此期间的有关著作都曾引用过 《存真图》 的内容。如元代孙焕的 《内照图》,就是以《存真图》为蓝本绘制而成。元代朱肱的《内外二景图》和明代高武的 《针灸聚英》、杨济洲的 《针灸大成》、明佚名氏撰的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等都曾参考过 《存真图》 的内容。根据现存抄本《内照图》来看,书中不仅绘有胸腹腔内脏的正面图和背面图,而且还绘有各系统的分图。例如,“肺侧图”,绘出胸部内脏的右侧面全形图;“心气图”,绘有右侧胸、胸腔的主要血管关系;“气海横膜图”,绘出横隔膜及在其上穿过的血管和食道的形态; “脾胃包系图”,绘出消化系统图; “分水阑门图”,绘出泌尿系统图;“命门、大小肠、膀胱之系图”,绘出部分消化系统图和生殖系统图。各图都有详细说明。所绘诸图与文字说明大体正确。

《存真图》是我国古代人体解剖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具体形象的内脏结构和部位图。依现代解剖学的标准衡量,尽管它有疏略不当之处,但在当时却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因为13世纪以前,西方罕有解剖人体之事,意大利“解剖学复兴者”蒙代尼 (Mundinus) 的《解剖学》1315年才问世。相比之下,《存真图》在内容上显得更为详细,就是与1543年以前世界任何同类著作相比,也毫不逊色。杨介的《存真图》总结了宋代及其以前的解剖学研究成果,对医学的发展有过卓越的贡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