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三衙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三衙门分类:【传统文化】 清代宦官机构的总称。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宦官吴良辅提议下,仿明二十四衙门设立。职掌为于皇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包括: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司、惜薪司、钟鼓司、兵仗局、织染局。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即位后即诛吴良辅,废十三衙门,职掌归内务府。 官署名。又称内十三道。清初宦官衙门之统称。掌宫内侍奉皇族,以宦官为主管,兼用满洲近臣。顺治十年 (1653) 六月下诏,以内务府事繁,依明宦官24衙门之制加以精简设立,即乾清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惜薪司、钟鼓司、兵仗局、织染局。十一年 (1654),正式沿置,又增设尚方司。实际是14衙门。十八年 (1661),康熙即位,为防宦官擅权,遂裁撤13衙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