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二气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二气历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沈括(1031―1095)提出之历法建议。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里主张“用十二气为一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第一日,以“惊蛰”为仲春之第一日,如此类推,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抵大小月相间,使“岁岁齐尽,永无闰余”。此即每年尽一个太阳视运动周期,没有月与年之矛盾,为纯太阳历法,至于“朔”、“望”,在历书上注明即可。沈括深知月之盈亏,与反映太阳视位置之节气无直接关系,自然与“万物生死变化之节”亦无多大关系,故提出新法。此法与传统阴阳历不合,无法施行于当时,但沈氏自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太平天国所行天历与辛亥革命后所行公历,均为阳历,与沈氏所论基本一致。参见“二十四节气”、“朔”、“望”等。 北宋科学家沈括以二十四节气为依据提出的一种历法,源出《梦溪笔谈》。此法规定以节气定月,12气为一年,立春为正月初一,惊蛰为二月初一,等等,大月31天,小月30天,一般是大月和小月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十二气历的提出是企图打破自古阴阳合历的旧传统,不管月球的朔望,不置闰月,彻底实行阳历。这种以节气为主的历法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但遭到当朝反对,未曾采用。不过,其纯阳历原则在后来得到了体现。太平天国的天历和1911年后引进的公历,都是节气相对固定的阳历,实质是与十二气历一致的。详见“天历”条。 中国北宋时期大科学家沈括提出的一种革新式的历法。我国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是阴阳合历。这种历法以朔望月(即阴历月)为基础,但又兼顾以二十四节气为内容来反映四季寒暑变化的太阳周年运动(天文学上称回归年,亦称阳历年)。由于12个朔望月总天数比一个回归年天数少11天左右,那么不过三年,这个差数积累就超过一个月还有余。为了不使月份与节气相错乱,历法家就要以配制闰月来调解这个矛盾。也就是说,我国传统的阴阳历制度中,月份与节气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这对于历法计算和实际生活都很不方便。因为节气比月份在人类生活与农牧业生产中更重要,所以沈括提出了不用12月则完全用十二气(二十四节气中有十二节与十二气之分,二者相间排列)来制历的主张,即他以十二气定月,立春为孟春(正月)初一,惊蛰为仲春(二月)初一等等。大月31日,小月30日。一般大小月相间,一年最多有一次两个小月相连。虽然月亮的圆缺与季节无关,但由于习惯,可以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这种历实际是一种纯阳历系统,它规则简单,便于指导农事活动,是一部很进步的历法,但未被采用。 一种历法改革构想。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它按节气定历,以十二节气确定月份,立春为孟春(正月)初一,惊蛰为仲春(二月)初一,等等。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月一般相间,一年最多有二小月相连。因月亮圆缺与季节无关,故在历书注朔、望以备参考。它根本否定了中国几千年的阴阳合历传统,消除了月份与季节的关系不规则的矛盾,既简单,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此构想未付诸实施。后来英国气象局使用的肖伯纳历,其原则与此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