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面埋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面埋伏分类:【传统文化】 琵琶曲。间称“十面”。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所编的《琵琶谱》卷上。其形式庞大雄伟,场面激烈壮观 。该曲在表现“楚汉相争”这一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选择了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具有代表性的垓下决战的场面。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乐曲运用了几乎所有的琵琶武曲的技法,成功地塑造了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的形象。 乐曲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共有13个小段落,从音乐发展来看,可划分为3个大段落。第一大段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5个小段落,它以高度概括、洗炼的手法,抓住了战场上特有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的典型形象,音调高亢明亮,富于战斗性,描述了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烘托出异常紧张森严的战争气氛。第二大段包括“埋伏”、“小战”、“大战”3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千军万军声嘶呐喊,剑戟互相撞击,刀光剑影追逐刺杀,音乐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矛盾逐步激化,形象地展现了楚汉两军厮杀呐喊、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第三大段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5个小段落。描写了项羽的失败、自刎、慷慨悲歌,以渲染汉军大获全胜的结局。《十面埋伏》集中了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创作智慧,汇蓄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为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