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佛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千佛山分类:【文化精萃】 一称历山。隋开皇、唐贞观年间,山东佛教盛行,山崖壁上镌凿佛像多尊,遂名千佛山。在济南市南2.5公里。主峰285米,山体由奥陶系灰岩构成。秀峰迭嶂,密林蔽日,拾级而上,逶迤曲折。寺庙,楼台依山而建。兴国寺始建于唐代,依峭壁立山腰,古朴典雅。寺后千佛崖,是石佛雕刻荟萃地,刻工精湛,神态优美,栩栩如生。千佛崖下极乐、黔娄、龙泉三洞,亦多石佛造像。兴国寺上山途中有明建一览亭,可远眺黄河,俯瞰“泉城”。为济南著名游览地。 位于济南市中心以南2.5公里,是泰山余脉,海拔285米,东接佛慧山,西连会仙山,古称历山。上古时舜帝为民时,曾耕田于历山下,故称舜耕山。东晋时期,佛教流入济南,千佛山成为祭礼舜帝的地方,每年在此行“迁祓”仪式,祭以除恶,久之,人们将“迁祓”转音为“千佛”。又说随开皇年间,精雕石佛数千尊,而得名千佛山。唐代在山上兴建庙宇、亭台,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千佛山之名远扬四海。 位于南郊,海拔285米。原名历山,相传舜曾耕于山下,又名舜耕山。欧阳修有《留题齐州舜泉》咏舜历山耕田浚井之事。春秋成公二年(前589),晋师伐齐,曾至靡笄(即历山)之下。隋初,依山崖石壁,镌刻众多佛像,遂名千佛山。游山多从西路上,东路下。花木掩映中有“唐槐亭”,传说秦琼拴马于槐,有一幼槐穿古槐枯干而生,成“抱子槐”奇观。盘路山腰有“齐烟九点”坊,系用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句意。于此可眺卧牛、华不注等九山云中秀色。悬崖下有兴国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今寺为明成化年间重建。殿宇厅廊,丹柱青瓦,翠柏红枫镶簇,逶迤错落,缥缈云中。每年农历三月三庙会,游客云集。寺南石崖上有隋至唐开凿的石窟九座,佛百余尊,造型生动,于雍容厚重之中见清润温雅,较敦煌、云岗早期石刻,更多民族化意味。崖下龙泉、极乐、黔娄诸洞,多有石佛造像。另有舜祠、鲁班祠、文昌阁、观音堂、云径禅坊关等名胜古迹。兴国寺上山峦间,有明代修建的“一览亭”,凭栏北眺,“人家万柳阴,湖面一镜小”(清?田雯《登千佛山》),泉城风光,尽收眼底。 古称历山,相传帝舜耕稼于此,故又名舜耕山。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距市区约2.5公里。隋开皇间(581―600)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海拔285米,东与厥山、佛慧山(又名大佛头)相接,西与南马鞍山(又名会仙山)、四里山相连,层峦迭嶂,苍秀涵幽,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矗立于市区东南面。原古木参天,松柏满谷,殿宇建筑,雄伟壮观,后遭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年修整绿化,面貌焕然一新,于1961年辟为千佛山公园。登山分东西两路,多沿西路上,东路下。盘路各三百级左右,蹊径曲折,松柏夹道,沿途建有茶厅、半山亭、古坊。自半山北望,可见济南北部卧牛山、华山、鹊山、凤凰山、标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九峰峭拔,云烟缭绕。因唐代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建坊“齐烟九点”于盘山路中。山上多巨石,崖削壁立,佛宇亭台依倚为垣,各显其胜。悬崖下有唐贞观年间(627―649)始建兴国寺,寺内千佛崖有佛象多尊。崖下极乐洞、龙泉洞、黔娄洞内也多石佛造像,近年已大半修复。东院塑舜帝及娥皇、女英二妃像,另有鲁班祠。兴国寺上山峦间,有清代建一览亭,现存为近代重建。千佛山每年有重阳节盛会,“佛山赏菊”为济南八景之一。登山南望,山外青山,连绵不断;向北远眺,平原辽阔,黄河蜿蜒其间。俯视泉城如画,明湖似镜,济南美景尽收眼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