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千娇百媚的新娘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千娇百媚的新娘服饰分类:【风俗文化】 新娘的穿戴十分讲究,可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汉族民间旧俗新娘的传统服饰是: 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 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新娘的这种服饰流传久远,就是在清代,汉族妇女仍穿着这套传统服装结婚而决不着旗装成亲。直到60年代初期,农村姑娘结婚也穿这一套传统的新娘服饰。如今临近50岁的一些中年妇女谈到结婚,还津津有味地描述她们结婚那时候怎样怎样地穿着新娘衣,如何如何地美。传统的新娘服饰给他们一生中带来仅有一次的千娇百媚的光彩,使之终身难忘,留下美好的回忆。 汉族民间新娘的传统服饰,相传是南宋皇帝封给的。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了帝王公孙,钦宗的儿子康王逃出,直奔江南。但被金兵发觉紧追不舍,康王逃到一山岭上的农舍前,遇见一女子在晒谷,求她相救,女子机智地将他藏在晒谷箩下,自己坐在上面瞒过了金兵,救下了康王。康王千恩万谢,对面前这美丽机智的小女子也十分喜爱,即将身上带着的一方红帕赠给她。告诉了她自己的身份,并说: “明年的今日定来娶你,到时你只须在岭上挥动红帕,我便可认你”。康王到杭州后成了南宋皇帝,如约去迎娶姑娘,却不知姑娘留恋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又舍不得抛下父老乡亲,不愿进宫,但又怕皇命难违,便准备了许多的红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挥动着红帕,康王无法辨认,只得作罢。但为报救命之恩,康王下了一道圣旨,“浙江女子尽封王!”随行的礼仪官发了愁对他说:“这都封王怎么得了?”康王想了想道: “这有何难?让她们出嫁时都穿戴上凤冠霞帔不就成了!”从此姑娘们当新娘子时都戴凤冠,披霞帔,穿上大红袍,大红裙,同时也没有忘记康王赠送的红方巾往脸上一遮。这一习俗代代相袭,老幼知晓,难怪那些幼儿在嬉戏时,只要在小女孩头上盖一方帕,其他孩童都会拍手欢笑,喊着: “结婚了!结婚了!” 新娘服饰,以江苏吴县一带最为讲究。按当地俗规,凡新婚女子必须有三套服装在举行婚礼时和婚礼后穿戴。第一套是:棉裤,俗称“帖肉棉袄夹裤”,是男方迎亲时送给新娘穿的。这套衣服除结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门时可穿,婚后第一个春节回娘家拜年时可穿,参加母亲50岁以后“念佛开斋堂”仪式时可穿,参加同辈至亲好友的婚礼时可穿。第二套: 头上戴珠冠,粉红色绣凤穿牡丹等花纹的花衣,花裙,是与花轿一起租来的,这一套仅在轿上和举行婚礼仪式中穿戴。第三套:是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头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蓝地白花印花土布裤,靛青色土布长襦裙,裹小腿的桃红色印花土布卷绑,蓝印花土布袜,绣花板趾头鞋,这一套在婚后劳动时穿。新婚期间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讲究,同样要备三双。举行婚礼仪式时穿的“玉堂富贵”纹样的鞋一双;上轿时放在“轿前盘”糕上的,俗称“踏糕鞋”一双,上面绣着福寿齐眉纹样,随接新娘的花轿抬到男家; 第三双是婚后替换鞋,绣着梅、兰、竹、菊的纹样。 在汉族民间还有一种“催妆衣”的奇俗。所谓“催妆衣”,就是大红棉袄。这种风俗的形成当然与喜事多在冬季举行有关,所以冬天穿上大红棉袄结婚当然暖暖和和,这本不为奇。奇的是江西一些地方的新娘子就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结婚,上轿时也非穿“催妆衣”不可!因为当地风俗,当新娘入门后由叔、伯长辈抱进厅堂。此时亲朋邻舍,不论长幼,皆可持木棒打新娘的背,如果不穿棉衣难以顶住。当地还有一种不可理解的怪俗。即在新娘子的大红新棉袄上加上一件临时向苦力工借来的、污浊不堪的破衣服,不知何因?浙江一带也有新娘上轿必穿棉袄的风俗,略有变通之地,即若在六七月的热天结婚,可以让新娘不穿棉袄而以在上衣口袋中放一团棉花代替,俗谓: “新娘身上无棉,老公不值钱 (不爱)”。 汉族民间风俗犹如万花筒,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广西苍梧一带新娘出嫁须穿黑衣、黑裤、黑袜、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县山区,新娘须穿素服上轿,到了男家才换吉服举行婚礼。 江苏靖江一带的新娘出嫁,也是一身朴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称“掸草衣、掸草裙”直到现在穿得再时髦,再讲究的姑娘,到结婚时也非得设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来穿上。此俗的传承很有意义,传说靖江人的祖先是宋朝时从河南跟随岳飞而来的。相传正当岳飞痛击金兵节节胜利之际,秦桧为陷害忠良,奏本诬陷岳飞,皇帝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临安。河南的百姓舍不得岳飞走,可岳飞是个忠臣,圣旨召回不得不回。于是许多百姓干脆跟着岳飞走,一直跟到了靖江。这时岳飞生怕百姓跟随到临安惹下麻烦,就劝他们安住下来,安家立业。岳飞对百姓们说:“这里是金银滩,你们就住下来,传宗接代,婚配吧!”百姓也觉得有理,便住了下来。男女婚配时,由于住草棚,睡稻草,哪来的好衣服穿呢? 岳飞便叫女的把身上的草屑掸掸干净,即可拜堂成亲了。从此为了纪念祖先,也纪念岳飞,在靖江就形成了结婚穿“掸草衣,掸草裙” 的风俗。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规俗习。在浙江富阳一带,当花轿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时,新娘才开始化妆换衣,换好小衫裤后,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红棉袄和红棉裤。有趣的是头上戴好凤冠,准备穿大红裙时,要拿12个鸡蛋从裤腰里放下去,从裤脚下滚出来,俗传这样可使新娘婚后不论哪个月生孩子都如母鸡下蛋一般,快当,顺利。 福建泉州旧俗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礼”。花轿到来时,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厅中梳妆,俗谓“对轿梳妆”。由一被称为“宾” 的有福的妇人为她加冠笄,然后由送嫁娘为新娘服背子,“宾”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红布做成,裙内有袋子,袋里放入皂荚,铁采尾,泥孩子,猪肉片等18样东西。 陕北一带旧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备上轿的新娘,穿上了红衣,绿裤,花鞋,头上戴了鲜花,千娇百媚,可是俗规要用锅黑把新娘漂亮的脸蛋涂得黑漆漆的,与花枝招展的服装形成了大反差。迷信传说,假若不这样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江苏扬州的新娘上轿时还要戴一付有色眼镜。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实此俗源于一种迷信风俗。当地俗规认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穷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里哪里穷,看多远就穷多远,看到媒人媒人穷,看到婆家婆家穷。于是便立了一条俗规: 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轿后,就必须闭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后才允许睁开眼。但在繁杂的婚礼过程中新娘实在很难坚持。后来聪明人想出一个办法,用戴眼镜来代替闭眼,果然方便了。 浙江湖州,安吉一带新娘在娘家开脸后,专门烧一缸浴汤给她洗澡。洗好后从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来的衣服,为此当地有“男家浴缸里捞人” 的俗语。旧俗这时新娘还要罩上一件大袖红袍,腰间束一根带子,背上缠一丛万年青,据俗称这样可防止妖怪来抢新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