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半穴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半穴居

分类:【中国民俗】

穴居虽能御寒,但却阴暗潮湿,见不到阳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改造自然中增长了才干和智慧,特别是发明了取暖的火炕,这样居住习俗就渐渐地发生了变化,由穴居而走向了半穴居。半穴居是指居室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于1963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发掘了两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房屋遗址,房屋是属于半地穴式的。其结构是圆角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的房屋。南北长8米,东西长2~2.7米,西壁已被湖水冲毁。北壁高45厘米,南壁高35厘米,居住面上有一层紧密平整的路土。紧靠东、南、北三壁,发现柱洞23个,直径9~17厘米,深10~31厘米。柱洞有12个向房址中央倾斜,其中4个较大的柱洞更明显,可以推测房顶是四面坡式。在房址中间有一个大灶址,灶北边缘围有石块,中间有一个小坑,深15~20厘米。

这种半穴居,在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已经流行,可能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传到了东北,只是因东北冬季寒冷,又加以改造,把门开在了房上。

有关汉代挹娄人的半穴居,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还曾发掘了绥滨蜿蜒河、209农场40连和双鸭山滚兔子岭,尤以滚兔子岭为典型。这时的居民喜欢群落聚居,半穴居多建在靠近水源的山坡或山顶上,四围多围有土石筑成的围墙,围墙围成圆形或椭圆形。邑落内中间是一座大房子,无数的小房子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大房子的周围。滚兔子岭的大房子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居住的地面经过了特殊处理,其硬度有如今天的水泥。

张泰湘《黑龙江古代简志》中载,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于1977年发掘了东宁县团结村汉代北沃沮人的村落,其半穴居习俗更是有趣的实例。其中一号房址保存得最好,规模最大,结构复杂,是半穴式居址。室内面积约60余平方米,整个平面呈长方形,屋内布局特殊,居住面为了防潮,经过了烧烤加工,已成灰褐色硬面。东壁和南壁现存高度为28~35厘米。紧靠西壁大部和整个北壁,修了一道“穿地龙式”的火墙,高30厘米,底部和居住面连在一起,外表抹草拌泥。火墙南端连在一个灶上,有长方形火膛,火膛北端有两股烟道在火墙中穿行,北行1.45米后,合并为单股继续北行至房屋西北角,转而向东,直至房屋东北角,是为火墙北段。烟道亦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最后由房屋东北角出走。在灶的南端有一个高出居住面的长方形土台,也经过烧烤加工,修整得非常平坦齐整,上面平摆了一些陶器,这里可能是放置生活用具的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用碳14对这座半穴居遗址进行测定,其绝对年代是距今1925±80年。早在2000年前,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就已发明了火炕和火墙,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这是居住在东北的民族在漫长的寒冬能在室内取暖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在我国建筑史中是光辉的一页,也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篇章。

类似这样的半穴居遗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先后还发掘过东宁县大城子遗址、宁安县东康遗址、绥滨县同仁遗址,这些珍贵的资料,都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