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华夏

分类:【传统文化】

先秦中原民族及其国家的称呼。“华夏” 之名起于西周,当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文明中心地区的民族自称为 “华”、“夏”、“诸华”、“诸夏” 或 “华夏”。“华” 的意思是 “华美”,“夏” 的意思是 “大”,《春秋左传》孔颖达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 “华夏” 与 “中国” 一样,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豪心理。这并非 “夜郎自大”,事实上,当时华夏文明的确比周边蛮夷之国要发达得多,因此,华夏和蛮夷就不仅仅是民族或国家的概念,而同时也代表两种层次的文化。华夏指先进的文化,蛮夷则指相对落后的文化,类似现代 “发达国家” 和 “第三世界” 之类的概念。蛮夷之国如果在经济文化上发达起来,也可以甩掉蛮夷的帽子,跃入华夏的行列。如南方的楚国,原来曾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连楚国君主也自称是 “蛮夷也”,孟子也曾将楚国学者称为 “南蛮舌之人”,但到战国时代,楚国就已经以“华夏” 自居了。西方的秦国原来也属于蛮夷之国,最后也变而为华夏。春秋战国时代的主旋律,就是蛮夷的华夏化,中原周边地区的蛮夷被同化、融合,与文化先进的中原民族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说,所谓华夏,实际上是中原民族与周边蛮夷异化而又同化的产物。汉代以后,在古代华夏民族的基础上,便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

古代汉族自称。亦作诸夏。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曰华。夏,《说文解字》:“中国之人也,”夏在古代还有“大”的含义,“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故谓之夏。华夏。即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和地区,即文化高的民族称华,文化高的地区称夏,合起来代称“中国”(或中原地区)。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九?七启》:“威?万乘,华夏称雄。”华夏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

汉族先民的古称。与 “中华”、“中国”相通,兼有族名,国名,地名等多重含义。亦有区别文化高下之意。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周初,文献中较早出现的是“夏 ”,《说文》作“中国之人”,中国指黄河流域,即所谓中原。春秋以后,“诸夏”、“华”、“诸华”之称相继出现。“华”,《说文》作“荣”或“赤色”。又《孔传》释“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与“夏”歧称,曾认为与华山和夏水有关,近人则谓“华”、“夏”古音可以互假,恐为一音之转。古人常以“夏”同“蛮”或“裔”对称,以“华”同“夷”对称。《书?武成》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为文化和族类,而尤以文化为要。

古代汉民族的自称,也可作为中国的国家和地名的称谓。又作“诸夏”。最初“华”与“夏”分用,“华”意为“荣” ( 《说文?华部》), “夏”意为“中国之人”( 《说文?攵部》),“中国”乃“中原”之意,又有“大”之意。古人常以“夏”与“蛮夷”或裔对称,又常以“华”和“夷”对称。 “华夏”连用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系指地名。后“华夏”、“诸夏”、“华”、“夏”等混用,虽亦用于地名之指,但更多已用于族名。相传黄帝族为华夏族始祖。后黄帝族与炎帝族结成部落联盟, 由黄河流域逐渐向周边扩展,与羌、夷、戎、狄、苗、蛮等族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到夏、商、周时期,又逐步与北方的鬼方、猃狁,南方的三苗、楚荆,江淮一带的庸、卢、彭、濮、巴、蜀、微等诸多族属之一部或大部,通过杂居、通婚、联盟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互相融合,华夏民族正式形成并不断扩大。华夏族形成时间有多种见解,分别有原始社会、商代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等说。华夏族在经过进一步发展,融合了更多的其他民族后,至汉代演变为汉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1: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