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卑南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卑南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与麒麟文化并存流行的是卑南文化。卑南文化的鼎盛年代大概距今3000年前或稍早,其持续年代可能相当长。 ① 从时间上说,卑南文化与麒麟文化几乎同时出现在台湾东部。不过,在台东县东河乡都兰遗址,卑南文化叠压在麒麟文化之上,又说明后者先于前者。所谓“并行”,只是就大体时间而言。其次,在遗址的地理分布上,卑南文化也与麒麟文化并行,除一小部分遗址重叠外,大部分集中在花莲、台东纵谷地带,也是北而南,构成与麒麟文化基本平行的第二条巨石文化带,并延伸到恒春半岛。二者以台东山脉为界,卑南文化在西侧,麒麟文化在东侧。 卑南文化的代表遗址在台东市南王里“卑南遗址”(鹿野忠雄称Vuno遗址)。其他遗址有,花莲县瑞穗乡舞鹤、富里乡公埔(石牌)与平林;台东县东河乡东河南Ⅱ、都兰(上层)、岩湾,成功镇东河北、小马(第二层),卑南乡老番社富山和大麻里乡大麻里等。卑南文化的典型遗物为板岩石柱、板岩石板棺、板岩石槽和板岩石杵等。其中的石板棺,在西部丘陵地带的南投县仁爱乡曲冰遗址,以及前面已叙述过的垦丁遗址等,也有石板棺出土。此外,卑南文化各遗址还出土了许多玉器、陶器、石器和装饰品。 卑南文化的石器,除上述石板棺等之外,还有农业生产工具,如用于掘土翻地的打制粗糙的锹形石器,收割用的双孔石刀、刃部带锯齿的石镰,脱谷用的石杵,还有用作制陶的扁平砾石陶垫;另有一种长方形石板,上边挖凿了3个并行的深槽,推测是用来饲养猪的食槽。在石器中,还有三角石镞。陶器有纺轮、鼎足、罐、壶形器和钵形器。在遗址中,还发现木石结构房址和陶制的穿山甲、穿山甲骨骸等。 ② 从这些现象看,卑南文化的主人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主要作物可能是粟。 ③ 他们也兼营狩猎,捕食穿山甲等。 卑南文化的主人有用玉器厚葬之风。随葬品有成对的玉?、玉石制项链、精制的玉制枪头(玉矛),以及其他小型玉石制品。其中B32石棺的陪葬物最丰富,共有36件玉石制品。此外,或在棺内,或在棺外的南段东侧,常常发现陪葬的陶罐。 ④ 后来,在另一座墓葬中,又发现31件玉器。其中有一件由8个小玉?和一个兽形玉?联结而成的“特殊形玉?”,以及制作精美的人兽形玉?。还有两端带孔玉棒、玉管、玉锛、玉凿、普通玉?、玉矛和玉镞。 ⑤ 这种情形不仅反映了当时人的审美情趣,制作技艺,同时也说明这两座墓主人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如首领、巫师等。这是否能说明贫富分化现象,所知材料很少,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卑南遗址墓葬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距地表越深处,大型石棺越多,而浅层石棺短小。 ① 主持发掘该遗址的学者认为是营养不佳、夭折率高的原因。但是,从台湾考古文化的变异大、类型多,民族迁徙往来频繁看,大型石棺与小型石棺又有地层深浅的不同,或许说明各自所代表的民族不同吧? 关于台湾卑南文化与周围文化的关系及其来源,宋文薰对鹿野忠雄的可能与中南半岛的巨石文化有点渊源、加拿大学者皮尔逊(R.J.Pearson)的可能由南方导入说,提出质疑。他在《台湾东海岸的巨石文化》一文中说:“该文化完全不见于台湾其他地区,而在中国东南部也未见有类似文化的出现。” ② 他表示,对麒麟文化与卑南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来龙去脉,尚需更多的证据,才好做更慎重、确切的解释。 宋文是在1980年写的,以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表明,在大陆东南沿海也有巨石文化的遗迹,如江苏太湖地区的石室土墩墓,浙江的宁绍地区、浙西的富阳、建德、金华,浙东南的黄岩、温岭,甚至舟山也有这种建筑。在浙江南部沿海的瑞安县,有一种南方罕见的石棚墓,其中岱石山一处就有10多座。但这种石室墓即石构建筑,是东夷人南迁、东夷文化对江浙地区的突出影响之一。 ③ 那么,台湾东海岸的巨石文化是不是由江浙一带的东夷人带去呢?可能不是。这些墓葬中,首先不是典型的箱式石板棺,而是用天然石块或粗加工的块石作材料,犬牙交错地堆砌成三面壁,顶盖大石板或石条,长3.85―11.4米不等,遗物以几何形印纹硬陶与厚胎瓷为主;如瑞安的石棚墓,四周也是用四块天然大石块作支柱,上面覆盖一块长约2米、宽约1米,厚约0.5米的巨石。 ④ 其次,在江浙发现石室、石棚墓的地区,不见石柱、石墙、独石等其他巨石崇拜物。第三,马家浜文化出土的?,无角状突出物, ⑤ 与都兰遗址出土的软玉制“有角?状石环” ⑥ 不同。而且,良渚文化遗址已出土木质葬具。 ⑦ 第四,台湾东海岸巨石文化遗址出土的双耳罐,或称为“安佛拉”式陶罐, ⑧ 在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各遗址中发现较多,被认为是氐羌民族的遗物。由此看来,台湾东海岸的巨石文化,不一定是由浙江、福建沿海直接传入,很可能是环渤海沿岸而居的东夷人的一支,带来了此种巨石文化;有些文化要素,可能与氐羌、越等民族有关。下面就箱形石棺、玉器、陶器的主要特质,作一粗略的分析。 石棺,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大陆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在西藏也有石棺墓。据考古工作者研究,石棺墓的形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用石板围成墓室,上面盖以巨大的石板,全部埋于地下。可简称为A型。A型石棺墓的墓底,有的铺石板,有的铺河卵石,有的什么也不铺。这里只介绍与卑南文化相类似的墓底铺有石板的石棺墓。第二种是用石块垒砌墓室,上盖大石板,墓室在地下,盖石裸露。第三种是“石棚墓”,也称“支石墓”。墓室暴露在地表之上,四壁均以大块石板支立,硕大的盖石四面均伸出壁石之外,状若棚檐。 ① 第二、三种分别简称为B型与C型。显而易见,卑南文化的石棺墓属于A型,且墓底铺有石板。这类石棺又被称之为“箱式石棺”。在许多古墓葬中,一般地都有这三种形式的石棺墓。有的学者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他们所处地域的不同和年代上的早晚关系。” ② 在我国,石棺墓分布的地域很大,如东北部的辽宁北部、辽东半岛,吉林省的通化和吉林地区,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西部、赤峰市;渤海湾的山东半岛、河北唐山;西部的青海省青海湖以北;西南部的四川西昌、阿坝,云南的大理,西藏的昌都等地区。与我国东北部相邻的蒙古东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奈良等地,也有石棺墓出土。 ③ 在时间上,早的约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有的在距今二三千年以来的青铜时代,以至早期铁器时代。 ④ 在我国境内的石棺墓,都有一些与卑南文化相近的文化因素。如辽东半岛石棺墓遗址中的双孔石刀和石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石棺墓遗址中,有饰细绳纹和方格纹的残陶鬲。陶鬲流行于黄河流域商周至战国时代,两种纹饰也是这一时期的较常见纹饰。陶鬲是我国中原地区古文化的标型器物。 ⑤ 双孔石刀、石矛、陶鬲在卑南文化中均有发现。这对于我们分析卑南文化的来源,很有启发。吉林的石棺墓,基本属于西团山文化范围之内。同时出土了与卑南文化相似的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矛、石剑、穿孔石器、玉管等;卑南文化有较多的鼎足出土,似从鼎腹部脱落的。西团山文化中的鼎很发达,多为圜底深腹。C 14 测定的年代分别距今3055±100年、2675±70年,与2165±75年,上限可能早到西周初期,发展延续至秦汉之际。西团山文化是 人创造的以素面夹砂褐陶为主体的鼎鬲文化。 ⑥ 其时间与文化特质都与卑南文化相似。 人也是东夷族人的一支迁往东北的。 吕思勉认为, 与貉(貊或连称 貊)实江淮间族,渐徙而北者。 今河北沧县(今沧州)东北古章武县故城西,有 邑也,枝渎出焉,谓之 水。 ① 属于红山文化的内蒙古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双孔石刀、石镰(原报告称镰形器)以及玉饰中的动物形饰件如鸟形、龙形、蚕形饰件、鸟形石?, ② 与卑南文化的动物形玉饰件有相通之处。这不仅表现在形式,可见反映在思想意识上的万物有灵、圈腾崇拜也是相近的。需要特别提出来的,就是“鸟形?”,体作卷曲扁柱形,首尾相近,尖喙醒目,额头隆起,浮雕圆眼,翅尖向外凸出,尾端呈圆弧状,肩部有透孔,身驱素面无纹。 ③ 这与卑南文化的“有角?状石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以为这种鸟形?,很可能是角状石?的祖型。此外,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斧与卑南文化的玉锛,上沿两侧有钻孔的石杯与卑南文化的口缘穿孔陶罐 ④ 都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寓于其中。学术界普遍认为,红山文化是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文化,也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是崇拜鸟图腾的商人之先颛顼、帝喾之遗存。 ⑤ 既然如此,红山文化也就是东夷太昊部落的文化了。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的祭台,是该文化的晚期遗址,该址为石建筑,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主殿约为10米见方的石基址,周边用石块整齐地垒砌,石块均经修整,内有成组的立石。 ⑥ 卑南文化的石墙与立石,好象是东山嘴祭祀遗址的简化,作为祭祀之用的功能则是一致的。 在卑南文化中,也有古代羌人及其先民们创造的文化因素。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说:“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地方。”此外,“古羌人有一部分曾东下到了今山东地方。更多地是散布在今陕、甘、青、藏以及四川和宁夏的广大地区,称为氐羌或羌戎。”在中原的融合为华夏族,在西部的则成为有别于华夏的西戎了。 ⑦ 因此,我们认为,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与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河南龙山文化;“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与继之而起的齐家文化, ⑧ 都是古代羌人及其先民们创造的文化。在这些文化中,有以下文化因素,传到了台湾岛的东海岸。如: 鼎,学术界公认是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鼎的出现很早,见于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其中的Ⅰ式鼎,敞口,深腹圆底。 ⑨ 如果失去3足,则与台湾东海岸出土的敞口、深腹圜底罐 ① 很相近。从裴里岗遗址发掘报告看,其双耳罐、三足器(足上部似钵形)、钵,多为圜底。在安阳后冈仰韶文化陶器中,就有一件完整的侈口折沿,深腹圜底,实心柱状足素面红褐色陶鼎。同时,还有鼎足和敛口薄唇,鼓腹圜底钵,有的口下饰有4厘米宽的一道黑彩;敛口圆唇,下腹内收小平底橙黄色罐出土。有的罐为侈口。后来龙山文化层中,夹砂粗灰陶的器形有罐、鬲、鼎,还有断面呈椭圆形的陶环。据C 14 测定,钵、鼎的年代为公元前3730―前3570年(仰韶文化);夹砂灰陶罐、鬲、鼎的年代为公元前1960―前1985年。 ② 可以说,陶鼎一直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时代人们的主要炊器。到了商周时期,更成为王室与贵族的专用品了。 鬲,在黑龙江省青铜时代的白金宝遗址,出土有泥质黄褐陶圆柱形实心鼎足,支座和乳状袋足绳纹鬲。C 14 测定年代为距今2900±100年(公元前950年,经树轮校正),其年代约相当于中原的西周中期。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发掘报告的结语中指出:“陶鬲盛行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代,一直延用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中华民族在古代所特有的一种三足炊器。……黄河流域的陶鬲可能沿着内蒙东南、辽宁西部向北播及松嫩平原的。陶鬲的分布,向北远达今苏联贝加尔湖和鄂嫩河流域是值得注意的。” ③ 在台湾岛东海岸,也出土了三只中空的袋形足容器,很象是鬲的袋形足。 ④ 东海岸卑南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与上述白金宝遗址同时,说明黄河流域的鬲不仅流传到我国东北地区,也流传到台湾岛上。 双耳罐,金关丈夫、国分直一在《台湾东海岸卑南遗迹发掘报告》中说,有一种鼓腹壶形陶器,在腹部附有把手,一种是较薄的扁形把手,一种是横耳形把手。 ⑤ 鹿野忠雄报道,在台湾东海岸马武窟石板棺中出土“安佛拉式陶器”,有两式:一种高18厘米,身部近乎球形,圆底,颈部细长,口向外斜,自口缘至肩上,附有圆形剖面的竖?,另一种“外形近乎切掉身部下半段的安佛拉式瓶,底部当为平底;高14厘米,颈部比上一陶器者较粗较短;无纹;红色。” ⑥ 据鹿野忠雄书所附图版九之“安佛拉式陶器”,是一侈口,束颈,溜肩,鼓腹,圜底陶器,口沿至肩有一对竖状耳。此器肩腹无明显分界,似鸭梨状。 在黄河流域,裴里岗遗址中已见双耳(在肩部)陶器。半坡的汲水器小口尖底双耳(在腹部)瓶。河南新郑沙窝李M7出土的黑陶双耳壶,据C 14 测定,是公元前5220±105年的作品。 ① 后冈仰韶文化还出土有双耳马鞍口罐。后来,在仰韶文化晚期(大地湾,或称案板三期文化,公元前3540―2960年),已出现灰陶扁平双耳陶罐;到案板三期文化(公元前2670―2575年),则出现了双大耳罐;承案板三期而来的客省庄二期文化,已到了龙山文化晚期,年代为公元前2295―2000年。双耳罐显著增加。 ② 由所附陶器图看,双耳罐的双耳,也是由口沿到肩。与台湾东海岸“安佛拉式罐”不同的是,客省庄二期文化双耳罐为平底。在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卡约文化,分别出土有公元前2000年或公元前1世纪的双耳陶罐。 ③ 陈宗祥在《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初探》,张增祺在《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及北方草原文化遗物》和田怀清在《略论大理地区石棺葬文化》 ④ 中,都认为四川、云南等地的石棺葬、黑色双耳陶罐、“安佛拉式”双大耳陶罐,以及绿松石串珠、玛 珠、软玉管等,是古代羌人因不堪秦人称霸之压迫,南迁入四川西部阿坝等地,再沿横断山脉金沙江等几条大河的河谷通道南下带来的,是氐羌文化已达洱海地区之证。黄河流域的以石棺葬、双耳罐、双大耳罐和粟为要素的甘肃、青海地区的齐家文化,也传入西藏的昌都区。 ⑤ 人面纹、鱼骨纹和太阳纹,鹿野忠雄说,在卑南社故址出土的陶器,有鱼骨纹和太阳纹;在都兰遗址出土了附有人面纹饰的陶片。 ⑥ 金关丈夫、国分直一报道,在卑南文化大石柱上,有象征太阳的浮雕。 ⑦ 在大陆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就有人面、鱼纹、鸟纹等动物花纹,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⑧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彩陶器上的人头像,滚圆的头形,大嘴紧连耳部还各有一条小鱼。 ⑨ 这就把人面纹和鱼纹结合到一起来了。大陆发现太阳纹陶器的遗址较多,如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在盆形器的底部,有像轮子或太阳的花纹,是用有尖工具在坯胎将干时划上去的。” ⑩ 甘肃辛店文化永靖莲花台瓦渣咀遗址(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彩陶罐上,发现有光芒四射的太阳纹,这大概是当时人们对太阳这种自然界现象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太阳崇拜的一种思想意识的反映。 ① 王大均认为,山东半岛的?夷,开辟了自山东半岛至日本的古航线。?夷和日本都是崇拜太阳的民族。 ② 李洪甫在研究东亚古文化史中,就以日本、朝鲜民族的敬祀太阳的天体崇拜,作为他提出日、朝民族是少昊氏东迁分支新论的证据之一。 ③ 越人也是以太阳神为祖先的氏族集团。浙江绍兴城东的“云石”与“云石墩”,城西北的“云骨石”,分别是古越人的?柯神柱和祭祀太阳神的祭台。 ④ 这说明古代崇拜太阳的民族,既有东夷,又有氐羌与越。 台湾东海岸巨石文化与大陆有关系的另一要素就是“有角?状石环”。此种石环与?状石环基本相同,多系软玉制成。它的最大特征是在其外侧有4个突出物。在台湾本岛圆山遗址、大马?遗址与兰屿、绿岛都有这种有角?状石环出土。 ⑤ 鹿野忠雄认为,“其直接原型可求之于中南半岛东京出土的青铜钏(小林知生氏所介绍);模仿青铜钏的石制品便被导入于台湾本岛”。 ⑥ 他的这一结论,与他所主张的台湾考古文化深受大陆影响的总认识, ⑦ 是有抵触的。这当然是由于他的书写在本世纪40年代,那时中国大陆考古发掘遗址少,许多遗物仍在地下,他不可能见到。但至少认为圆山文化中的有角?状石环,也是受青铜钏影响而来是一个失误。目前,我国大陆已发现东北红山文化、海岱大汶口文化和江南良渚文化三个玉器文化。 ⑧ 红山文化多兽形玉饰,前已引述。良渚文化以琮璧等礼仪用玉器为主,兼有饰物。这些玉器出土的遗址附近,都有玉石产地。如红山文化的玉器可能取材于辽宁岫岩县的岫玉。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则取材于山东泰山、邹县和莱阳等地的玉石。 ⑨ 郭沫若指出:“在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里,曾经发现了成坑的半成品玉材。那时山东一带的玉工就用这种宝贵的材料,仿照实用的生产工具的式样,精工磨制成斧、锛、铲、刀等形状的礼器,表面光润,厚仅0.2―0.5厘米,有的刻着纹饰,相当美观。” ⑩ 可见,我国大陆不仅产玉,而且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已有了各种精致的玉器产品。但是,从这三个玉器文化的遗物看,只有普通玉?,没有“有角”玉?出土。所幸的是,我们在河南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的一组玉石饰物,包括璧、瑗、璜、?、环、笄、梳、珠等之中,不仅看到了常型玉?,还有一件外壁附有角状物的玉?。 ① 此有角玉?已残,只有三个角状物,另一角状物可能随缺失的一段而去向不明。据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推测,这座楚墓的时代,可以定在春秋晚期,或公元前623年前后。 ② 因此,无论从大陆与台湾东海岸所出的有角玉?与有角?状石环的形制和出土的年代看,受中南半岛青铜钏影响而来的说法,实难成立。更何况越南东山青铜文化本身年代晚、又是受中国大陆影响发展起来的。童恩正在《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一文中认为,东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是以四川为起点,沿横断山脉间自北向南流的江河河谷通道传过去的。同时,黄河中上游古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常以四川为中介。他在文中列举四川古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的文化特质是:农作物中粟米的种植,葬俗中的岩葬、船棺葬、石棺葬,大石遗迹,某些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等。他从高本汉(Bernnard Karlgren)说,认为越南青铜时代晚期的东山文化,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三四世至公元一世纪之间。它从北面接受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影响,本身又影响了马来半岛以南的广大地区。童恩正还指出:1942年,高本汉提出的东山铜器上最常见的星纹、锯齿纹、鸟纹、同心圆纹等,均与中国“淮式”铜器上的花纹相似的所谓“淮式”,主要是指淮河流域春秋时代与中原铜器有别的徐、蔡等器,以及战国时代的楚器。而对中南半岛影响最大的,主要还是楚器。不过,东山文化所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来源,不在淮河流域、江汉平原,也不在云南,而是在四川。它是在吸收巴蜀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其中包含的楚文化因素。 ③ 我们十分赞同童恩正的这一见解。他虽然没有谈到玉?等玉制品传播途径,不过我们同样认为,鹿野忠雄所说的台湾东海岸的“有角?状石环”,当是受到如淅川下寺一号楚墓出土的“角状玉?”的影响仿制的。而这种角状玉?可能是我国大陆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璇玑”或“牙璧”的抽象化的产物,或是由玉?与璇玑二物涵化出来的一种新饰物。如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的苏北新沂花厅遗址 ④ 的墓葬中,出土了由24件玉佩合成的玉串饰中,有两件形制奇特的“鸟纹玉佩”,分别作近圆形中央穿孔、外缘附有三或四只相对卧鸟。这种“鸟纹玉佩”实是马家窑、庙底沟类型彩陶太阳纹和鸟纹的复合纹的延续,也是后来三鸟纹“璇玑”的源头。 ⑤ 1976年,在安阳小屯西北地一座殷代儿童墓中,发现绿松石片、玉戈、小玉牛、小玉燕、玉鱼、管状珠和牙璧一件。牙璧就是璇玑。淡绿色,近圆形,边缘有三个方向一致的“玑牙”,玑牙之间雕有两端略上翘的装饰。中部有圆孔。此种玉器在妇好墓中也出土过一件。 ① 据尤仁德研究,鸟纹可以简化为三齿的形式。从仰韶文化彩陶阳鸟纹经过大汶口文化的“鸟形玉佩”、商和西周三鸟纹日晕形佩(即“璇玑”),连成一条东西部文化相系的环链。它是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古东夷人崇拜日神和鸟神结缘的产物,带有礼仪与宗教上的意义。 ② 璇玑,或称日晕形佩,同?、璧、璜、琮都是象征或模拟某种天象的,是用于佩饰兼礼仪的玉制品。如?象日月之蚀。甚至人面纹也是太阳神人格化的造形。在台湾东海岸卑南文化遗物中,既有人面纹,又有太阳纹,且人面纹四周有光芒之状,当与日神崇拜有关。其有角?状石环,也应是太阳神崇拜的遗物之一。不过,卑南文化中的由8只小玉?和1只兽形玉?组成的串饰,比之花厅大汶口文化的由24件玉佩合成的大型玉串饰,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总之,我们认为,从卑南文化的总体看,它仍然是由大陆传入的。其深层的大型石棺,说明当时人的体形高大,与夷为大人的形象是一致的。其上层的小型石棺,时代也较晚些,可能是越人的遗留。这与西海岸在公元前后的第二黑陶文化是越人文化的情形是一致的。 台湾的考古文化从纵向来说,是多源的;从横向结构说也是多元的。这不仅与越的分支众多,故称“百越”相类。东夷的分支也不少,东夷有“九夷”之称。少昊氏以鸟为图腾,也有24个小支。 ③ 他们之从不同时间、不同方向来到台湾岛上,就创造了不同的文化类型。所以有的文化间有共同因素,有的上下层文化之间好象又没有联系,是一种跳跃式的发展。即使同时是东海岸的巨石文化,麒麟文化与卑南文化也是平行发展的两支。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彼此出于相近又相异的两个民族吧。如有的学者认为越是东夷南迁的一支,所以夷与越,有相同的文化因素,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