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卓分类:【中国民俗】 “卓”是流传于西藏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的腰鼓舞。鼓的形状和挎鼓的方法有两种:山南、拉萨等地在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腰上,一条围扎在左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左;日喀则地区用的是带长鼓把的圆鼓,舞时将长鼓把横插在身后的腰带内,使鼓竖立于腰左。 这种腰鼓舞在1959年以前,只能在迎送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出行或归来,以及西藏地方政府或大寺庙举行庆典活动,民间舞队奉命出差役时才能表演,其他场合不能随便表演。现在已无此禁。舞蹈时所用的服饰、道具均由表演者自备。 卓的表演场面恢宏,舞蹈欢快热烈,时而舒缓,时而奔放。舒缓时边唱边舞,曲调优雅动听,击鼓动作显得悠闲自得;奔放时只舞不唱,动作幅度大,击出的“隆隆”鼓点犹如滚滚春雷。 卓的兴起和历史有各种传说。一种传说是说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地修建,晚上被妖魔毁掉。这时,莲花生大师从工布地区邀请了108名卓巴,跳卓镇魔,征服了妖魔,建起了桑耶寺。另一种传说是说松赞干布迎请文成公主时,庆贺的臣民们曾表演过“卓巴谐玛”。还有一种传说是格萨尔王出征回来,见王后查查卓玛不知去向,格萨尔王就自编歌词跳着卓找到了王后。也有传说是白教大师唐东杰布组织过“卓巴谐玛”演出,借以化缘造桥、普渡众生。也有的说卓最初是著名机智人物阿古顿巴创作并由他亲自表演的。 卓舞(张鹰摄) 卓起源于西藏工布,盛行在山南,而后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各地在演员人数、服装道具、鼓点伴奏、表演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早期只有数人、十几个人表演,后来发展为四五十个人表演;原先的鼓没有鼓把,后来有的安上了鼓把;早期都是男性表演,后来增加了女性,以唱为主,她们的表演穿插在卓巴中间。 到了后期,各地卓队的表演形式、表演对象和内容基本一样,服装道具也相同。服装的面料根据当地民间艺人的经济情况有所不同,但必须统一款式。 西藏各地卓队的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在庆典上表演时,围成圆圈边舞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队形变化有“龙摆尾”和“麻花形”等;在迎送时表演,站成两排,面对面边舞边向左右移动或向贵客行进方向移动。舞时有艺诀,但必须小声念或默诵,艺诀起到提示动作、统一节奏、调节情绪等作用。基本鼓点有“一鼓点”、“五鼓点”、“九鼓点”等。基本动作有“跨腿击鼓”、“单跪击鼓”、“跨转击鼓”等,多数动作模仿动物,如“乌鸦行金刚步”、“大象斜躺”、“雄鹰展翅”等,最有特色的是甩辫击鼓动作。歌词大多述说兴建桑耶寺的过程,也有祝福吉祥、颂扬公德以及赞颂宗教等内容。 “卓”分为赞美大自然、祝愿家业兴旺的“孟卓”,宣扬宗教佛法、歌颂头人活佛的“秋卓”,以及歌颂男女之情的“卓舞”。这些舞蹈的总体名称都称为“卓”,但内容不尽相同,各具风格。“卓”有快有慢,“孟卓”庄严肃穆、深沉有力,表演者面部表情无变化,一律严肃呆板,动作也是程式化,认为若改变了动作,就会受到神的惩罚。而歌颂男女之情的“卓舞”却是动作丰富,充满了柔情。 “卓”舞汉语称为“圆圈舞”。舞蹈者甩动着长袖,或快或慢地转着圈,不停地变换动作。其舞姿优美,深受群众喜爱。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创造加工后,逐渐有了知名度,成了省内民间舞蹈的热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