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戏分类:【传统文化】 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亦称“戏文”。和北方的杂剧、院本相对称。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明代祝允明《猥谈》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号曰‘永嘉杂剧’。”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元代,南戏被抨击为“亡国之音”,虽不如杂剧盛行,但在南方民间仍广泛流传。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成为明、清两代的主要戏曲形式。剧本今知有170种左右,但全本留传者仅《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以上三种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牧羊记》、《拜月记》、《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且多经明人改编。残曲有近人钱南扬《宋元南戏辑佚》,颇为详备。 戏曲样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在表演艺术上以民间歌舞戏为基础。亦称“戏文”,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出现于宋代,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其体制特点是比较自由灵活,一本戏的出数可长可短,无严格的宫调要求,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分生、旦、外、贴、丑、净、末等角色,登场者都可歌唱,或互唱、合唱;其音调节奏舒缓婉转。因流行的地区不同,又出现不同的声腔,如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等。现知有剧本170余种,但完整流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牧羊记》等20余种。 中国早期戏曲剧种之一,亦称 “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1119―1125) 至南宋光宗 (1190―1194) 年间。原起源于浙东温州的民间,后逐渐流行于南宋首都杭州及全国。明祝允明说: “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浙东都市的经济繁荣,为戏剧的发展,造成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在政治上,南宋统治者一方面苟且偷安,对金人的侵略不抵抗,一方面又穷奢极欲,加重对人民的压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烈冲击,为戏剧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南戏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由萌芽而逐渐成长起来,并且富有战斗性。从现存剧本看,不论是故事传说或是当时政事,大多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思想内容进步,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南戏以南方民间流行小曲、歌谣为主,吸收 “唱赚”,并继承久已流行的词调和歌舞大曲,作为自己的养料,自由运用,不受宫调理论的限制。与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不一样,南戏比较自由灵活,一本剧没有一定?数,一?中不限于通押一韵,也不限一个宫调的曲牌; 角色可生可旦,无须一人独唱到底,可二人,或数人合唱。南戏的声腔也有了发展,“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等。至元代,南戏被当作 “亡国之音”,它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其发展的。元朝统治者特别歧视“南人”,作为反映南方人民生活的“南戏”,当然就更受到无形的摧残。统治者不喜好“南戏”,自然也影响到许多封建知识分子对“南戏” 的看法和关心,故“南戏” 丰富的经验,很少见于著录,虽有剧本,却很少得到当时的书面传播; 虽有音乐,却很少得到及时的保存。直至元末,随着统治阶级力量的削弱和杂剧的衰退,一部分知识分子从统治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关心和参加“南戏” 剧本的创作,南戏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存南戏宋元剧本完整的有十余本,剧本存目170种左右。著名剧作品有 《琵琶记》 及被称为元代“四大传奇” 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南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如明王骥德曲律说: “古戏如《荆》、《刘》、《拜》、《杀》等,传之几二三百年,至今不废。” 宋元时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为区别于北方杂剧而称“南戏”。明祝允明《猥谈》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明徐渭《南词叙录》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故一般认为南戏萌芽于北宋末叶的温州,南渡后日渐盛行。今人刘念兹经实地考察,认为南戏实形成于闽、浙沿海,而非温州一地。福建地区在其形成中尤居重要地位,温州杂剧的演出本可能据福建古本改编而成。此戏本是一种以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南宋时传入都城临安,融合宋杂剧、唱赚、宋词等艺术形式,日趋成熟。因其以表演故事情节为主,篇幅漫长,结构完整,有别于因题设事的简短杂剧,故又称“戏文”。 南戏演出形式较为自由。全戏以人物上下场划分段落,然早期南戏剧本并未标明场次,至明朝中叶,始分出(?)或折(摺),一部戏可多至几十出。开头有“副末开场”,介绍剧情梗概及宗旨。戏中歌唱(曲)、念白(白)、动作(科介)相间,各种脚色都可歌唱。基本曲调为南曲,伴奏以管乐为主,音乐风格轻柔婉转。表演中还杂以插科打诨,以增添喜剧色彩。其剧本多由民间创作,刊印机会不多,故作品绝大部分已失传。现知剧目有238个,而流传者不足十分之一。全本流传且基本保持宋元原貌的,有《永乐大典》所收《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及《白兔记》、《琵琶记》等。曾经明人修改的有《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赵氏孤儿》、《东窗记》、《破窑记》等。今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收录南戏残曲,颇为详备。宋元之际,南戏不仅盛行于南方,而且传至北方大都市,一些文人亦参与剧本编写,著名者有高明、马致远,而更多的是书会才人的集体创作,文人的参与使南戏艺术性进一步提高,而其广泛流布则为各种声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而逐渐形成各种地方腔调。南戏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并最终取代北曲杂剧而成为中国戏曲的主流,对明清戏曲产生极大影响。南戏某些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至今还保存在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中,故这两个剧种有“活化石”之称。 北宋末年在南方温州一带兴起的一种戏曲形式,又叫“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它最初是一种由民间小曲组成的村坊小戏,后来吸收宋杂剧和其他民间伎艺的成分,逐步成熟。元灭南宋,南戏从北杂剧吸取了长处,丰富发展了自己。南戏具有特殊的体制:第一出“副末开场”或“家门引子”介绍创作意图、叙述剧情梗概,第二出才开始入正戏;不限脚色,上场人物都可唱;音乐方面,一出戏不限同一宫调;剧本结构可长可短,不限出数;剧中人在退场前念下场诗,总结本出戏内容并暗示下出戏内容,或叙述人物心情;用南方乐曲,伴奏用笙、箫、笛等管乐,曲调婉转。现存早期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琵琶记》。 流行于宋元时代中国南方的戏曲品种。初为温州地区的民间歌舞小戏,宋政权南迁后,温州南戏吸收北方艺术之长,不断发展完善,终于成为一种重要的戏曲形式,开始盛行于整个南方。南戏的内容生活气息浓郁,民间传说和时事轶闻等,皆能表现,具有极强的现实感,代表作有《风流王焕贺怜怜》等。南戏唱腔――南曲最初只是若干首民歌的迭唱,后来融合了诸宫调,唱赚等唱腔形式,逐渐成为套曲结构,由笛、鼓、板等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南戏的声腔及音乐结构形式对后来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