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分类:【文化精萃】 是南斯拉夫著名哲学家、贝尔格莱德“实践派”最重要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阐述“实践派”的意义、产生过程及基本观点的重要论文。发表于1975年。作者认为,在“实践派”产生之前,人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由苏联专家介绍过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它实质上是一种保守的教条主义。在反对这种教条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实践即“人类自由创造的活动”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主义的本质, “实践派”哲学也随之形成。这一哲学的基本观点有: (1)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创造一种能够指导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全部活动的总体性的批判意识。(2)把人的实践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和中心问题。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把实践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并由实践导引出整个哲学体系。 (3)哲学的方法应是一种“实践辩证法”,这一方法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转化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既不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结构,也不是自然界的一般性结构,而是人类实践的一般结构。 (4)在人类的世界(即哲学所探究的世界)里,所有客观结构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都同人类活动发生或远或近的关系。 (5)强调真理作为价值的尺度是个人的和历史的范畴,认为把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和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中去,不仅导致庸俗的简单化,而且也造成机械的人云亦云。 (6)反对把人有意愿和有目标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对刺激的反应,从而把关于价值的一切争论都贬低为陈旧过时的、非科学的理论思辨,强调对象和过程只有当它们同人类需要发生联系时才有价值。 (7)非常关心它的原则的实际结果,强调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批判应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否定。它们不是要彻底摧毁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清除其局限性保留其优越性,即不是消灭而是扬弃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