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木特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木特戏分类:【中国民俗】 甘肃藏族地方小戏,是一种主要流行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等甘南藏区的藏语剧种。据戏曲专家考证,它是在西藏藏戏影响下,在安多地区兴起的。1946年产生于甘肃夏河拉卜楞寺,曾被称为“甘南藏戏”。因所演剧目唱腔、表演、舞台美术均与西藏戏有不同之处,故成为甘南藏族地区的一个独特剧种。南木特戏源自拉卜楞寺佛教艺术及当地的民间歌舞。它从形成时起,就一直保持着在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并使用布景、道具、面具等,即使在牧区演出,也要搭起一面观看的帐篷。 据《甘肃戏剧卷》和甘肃戏曲研究家的介绍 ① ,南木特戏现有8部保留剧目,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民间神话。在舞台演出时,除神怪外,各种角色均不带面具。南木特戏剧中人物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现实型的,二是神怪型的。前者表演要求接近生活,动作语言都要形似;后者表演主要是通过象征、变形、夸张等表现方法,力求达到神似。南木特戏剧中人物出场沿用京剧台步和甩袖动作,表演动作大多是从当地歌舞中直接挪用,或是提炼加工的拉卜楞寺歌舞艺术中的精华,如闪、跳、甩、摆、转、摇、顺等舞姿都被巧妙地应用于剧中不同性格的人物身上,这使表演更具特色。其中“顺”最具特点,由于它是从乌鸦的飞行动作和《哈倩木》中的动作糅合而成,演员走台步时,迈左脚,抬左手,迈右脚,抬右手,速度缓慢,文雅庄严,南木特戏称这种步法为“金刚乌鸦自豪步”。南木特戏用甘肃、青海南部和四川北部藏区普遍使用的安多方言,语音轻而平稳,亲切中带有豪放,演出中的韵白、唱腔吸收了相当一部分当地说唱艺术。演唱一般是“连珠韵白”加诵唱。音乐虽曲目众多(曲式结构多带有分节歌体性质),但在实际运用中,只分为唱腔音乐(戏剧性、抒情性、叙事性、说唱性、宗教性)、舞蹈音乐(自由节奏的造型性舞蹈音乐、规整节奏的“圈舞”舞蹈音乐)、间奏音乐(在实际演出中,任何一首优秀的器乐曲、舞曲弹唱都可作为它的间奏音乐)。乐队由民乐和敲击乐组成,不分文武场面,不伴奏唱腔,只在人物上下场、行进、动作、表演、舞蹈、幕间等处进行演奏,因而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乐器有曲笛、笙、管子、扬琴、阿里琴、高胡、四胡、云锣(九面云锣)、扁鼓,另外还设有大堂鼓、大钗和大锣,在戏剧性较强处给予气氛渲染。演奏多采用大齐奏,但也依乐器性能适当作简繁疏密的处理。 自从1946年由加木措执笔,琅仓活佛导演的第一部南木特戏《松赞干布》在拉卜楞寺院首演以来,南木特戏已走出寺院在民间演出,流行于夏河、玛曲、碌曲以至四川的甘孜、阿坝一带。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剧团等专业、业余演出队20多个,他们边演出边研究创作,为整理革新南木特戏进行多方面试验,使南木特戏更加成熟和丰富。 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