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南音

分类:【传统文化】

周代至战国、秦、汉间流行于楚地的音乐。楚地指湖南及徐、淮的部分地区。周时简称’南”。《诗经?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后汉书》注:“南夷之乐曰南”。《左传?成公九年》晋侯在军府见到郑人所献楚囚钟仪,“使与之琴,操南音”。杜氏注:“南音,楚声。”《吕氏春秋?季夏纪》:“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现存楚声歌词散见于《论语》、《孟子》、《说苑》等书。楚声的极盛时代是战国和两汉。屈原的《九歌》、《离骚》、刘邦的《大风歌》以及相和诸曲的楚调、侧调等均为楚声。这些多是依据楚民间乐舞歌唱形式而作的。相传宋玉答楚王问时,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阳春白雪》、《阳阿》、《薤露》等,谓“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由此可见其盛。《九歌》的词句中曾对盛极一时的楚声表演情况与所用乐器等有较多描述。楚声的音乐形式,反映在楚辞中有“少歌”、“倡”等歌曲结构用语,一般是插入歌曲中间部分的小段或单句。其调式结构,现在我们可以从楚地出土的有关音乐文物中窥见,如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中的65件编钟等。唐代以后,随着西域音乐东渐乃至风靡一时,传统的楚调已很难听到了,唯琴曲中尚存部分楚声。六朝时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中有楚调,其序中有:“丘公字明,会稽人也……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唐书?礼乐志》:“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皆龟兹乐也。惟琴工犹传楚汉旧声及清调。蔡氏五弄,楚调四弄,谓之九弄”。

南音是福建民间最具特色的雅型音乐,也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传统古乐。南音又称“弦管”、“南曲”、“南管”、“丝竹”、“郎君唱”等,是流行于闽南、台湾等地著名的民间传统音乐。南音历史悠久,它既保留了中原古乐的特点,又独具闽南地方特色,与我国唐以来历代音乐关系密切,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乐种。从中不仅可以考察唐末五代燕乐杂曲的遗响,还可探寻宋代南戏的声腔和戏曲史界已无法寻觅的海盐腔、早期弋阳腔、青阳腔及昆山腔、二簧腔的音调,因此被誉为“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明清以后,南音已不仅仅作为一种单独演唱、演奏的乐种,而是直接渗透影响于闽南大多数民间音乐、戏剧音乐和曲艺音乐的特殊音乐。梨园戏、高甲戏、竹马戏、车鼓戏、木偶戏、笼吹、十音、十番等,都以南音为主要声腔。南音曲目丰富,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即指套,是有词、谱和有琵琶弹奏指法的比较完整的套曲。谱即器乐曲,没有唱词,专供器乐演奏。有13大套,每套包括3~10个曲牌,内容多是描写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南音著名的“和谱”即合奏谱有《梅花操》、《十面埋伏》、《八骏马》等。曲即散曲,亦称“草曲”,约有千余首。词曲活泼,内容多为抒情、写景与叙事三类。曲词大多取材于梨园戏文,也吸收昆腔、潮腔、民歌等,经融合后自成一体。南音的演奏形式分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清新优雅,适合室内演奏,以洞箫为主奏乐器的叫“洞管”,以品箫为主奏乐器的叫“品管”。下四管比较活泼,适合室外演奏或民间游艺等仪式。南音的乐器有洞箫、二弦、琵琶、拍板、唢呐、三弦等,打击乐器有响盏、小铛锣、木鱼、四宝、铜铃、扁鼓等。长期以来,南音在闽南各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历久不衰,极具生命力,成为各界喜闻乐见的一种雅乐。1949年以后,南音得到政府的重视,组织了专业乐团,现在仅泉州所属各县市就有400多个南音社团。近30年来,泉州、厦门等地多次举行南音大会唱,海内外弦友欢聚一堂,互相献艺与交流,盛况空前。

南音清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