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博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博帔分类:【地域文化】 仡佬族祭师。贵州省黔西县、织金县一带,仡佬族雅伊支系称本民族的正祭师为“博帔”、副祭师为“博罱”。在举行重大祭祀时,必须有正副祭师同时出场主持。博帔头戴竹笠,竹笠上横披一条约六尺长的白布,自竹笠顶垂到博帔的两肩;右手执一牛角尖做的酒杯;在左手握一虎颌骨法器(用五色线缠绕,并缀有鹰爪、獐蹄羊蹄……);座前置一面竹筛,筛中搁一旧铁锄(不带锄把)。边喝酒,边诵经,边用垂下的鹰爪、兽蹄抓座前的铁锄,相当于卜卦,抓起来为吉卦,抓不起来则预示不吉,就要反复诵同一段经,直到抓起,才继续往前念诵。另外在博帔座右侧,还要搁一盆用“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长椭圆形,花黄白色,果实呈长圆形,有香味,中医入药,有健脾开胃之效)浸泡的香水,供博帔随时用竹枝蘸来往四周洒放。 博罱则陪坐于正祭师博帔的左边,右手执一铁镰,在跟随博帔的同时,用铁镰去击座前竹筛中的铁锄,节奏与吟唱相应和,铿锵有致,使古歌的吟唱更显得古朴、高昂而又悠扬。此外,博罱还需随着祭仪的进行,协助博帔行祭,完成有关祭祀礼仪。据说,但凡举行大型祭祀,从开场起,即使做一天一夜的长斋,正副祭司在祭仪结束以前,绝对不能起身离开座位,一旦离开,便会导致法事无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