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陈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陈汤化痰止咳平喘剂之一。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45克、陈皮45克、白茯苓30克、甘草(炙)15克。水煎去渣, 候温灌服,或研末冲服。马、牛150~250克; 猪、羊30~60克。功能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证见咳声重浊、痰多而色白、口津滑利、舌苔白润、脉滑者宜用。湿痰之证,多由脾不健运, 气机阻滞, 湿邪凝聚而成。方中半夏辛温而燥, 最能燥湿化痰, 又可和胃降逆, 为主药; 陈皮理气燥湿, 使气顺痰消, 为辅药; 茯苓健脾燥湿, 俾湿无所聚, 则痰无由生, 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药。诸药合用, 可使脾阳健, 痰湿去, 共起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用。方中陈皮、半夏, 用陈久者, 则无过燥之弊, 故名“二陈”。 二陈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和剂局方》。药物组成:姜半夏、橘皮、茯苓、甘草。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痰湿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呕恶、肢体困倦,或头目眩晕、心悸不宁。备注:本方已制成丸剂,名二陈丸。又,本方为治痰湿主方,临床可随证加减应用。 二陈汤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古方,田半夏、桔红、白茯苓、甘草及生姜、乌梅组成,能“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等证,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皇家贵人,讲究享受,嗜食肥甘生冷灸煿等物,致使脾胃受损,湿以内生。且久居宫中,因深宫幽怨,以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克制脾土,使脾胃为病,出现泄泻、胃痛、纳呆诸症,御医们则常用二陈汤加减投治。如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定贵人脉案: 御医“庞景云请得定贵人脉息滑缓。系胃有湿饮之证,以致胸满口渴,少眠头眩。此由气虚动热所致,今用加味二陈汤,晚服一贴调理” (转引自《清宫医案研究》)。次日即 “症势渐减,(同上) 可见此方已见效果。其他御医在为宫中他人治疗肝脾不和,湿浊困脾等证时,也善用二陈汤酌情变化,或加香附、木香等疏肝行气之品,或合平胃散以助健脾除湿之功,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15克橘红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组成。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服。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本方是治疗湿痰之主方,随证加减亦广泛应用于其他痰证。 二陈汤er’chen decoction中兽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组成的汤剂。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口色淡白,舌苔白润,脉滑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