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卧佛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卧佛寺分类:【传统文化】 佛寺名。在北京海淀区寿安山南麓,名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卧佛造像,俗称卧佛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 (627―650),初名兜率寺。元代大加扩建,施工10多年,并冶铜50万斤铸成大卧佛,至顺二年 (1331) 完工后改称昭孝寺,后又叫洪庆寺。明、清均有修建,明朝廷颁《大藏经》置于寺内,改称寿安禅林。清雍正十二年 (1734) 改名十方普觉寺。寺靠山面南,由三组院落组成,山门前有一座四柱七楼彩色琉璃牌坊,过坊后左右是钟鼓楼,中为半园形水池,上有汉白玉石桥直通山门。中轴线上是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东边是斋堂、大禅堂、霁月轩等,西边是行宫院,幽静清雅。卧佛殿为寺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元代铸造的释迦牟尼??铜像。长5米头西面南,右手支颐,侧卧于禅床上,左臂平放于身侧,神态安祥。像后石砌须弥座上有泥塑彩十二弟子立像。表现佛??时的情景。卧佛造型浑朴自然,工艺精湛,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皇帝御赐的佛像、供物,至今还陈列于寺内。 北京香山之北的寿安山南麓有一片面积七千余亩的小平原。这里林密草茂,景色幽美。在浓荫深处,隐现着一座彩瓦红墙的建筑群,这便是“殊宫倚山献危”的十方普觉寺。因寺内供奉有硕大的卧佛造像,俗称卧佛寺。 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初名兜率寺,以后屡废屡建,寺名亦屡易,先后有寿安寺、大昭孝寺、洪庆寺、永安寺等。清雍正年间又大规模修建,“于是琳宫梵宇,丹 焕然,遂为西山兰若之冠”,赐名“十方普觉寺”,相沿至今。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整,对称严谨,由三组平列院落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牌坊后是一条百余米长的坡道,步步升高,两侧古柏成行。通过这长长的坡道而达到高高在上的寺院,从佛教意义上看,恰似从“尘世”通往“净土”。此后是山门殿。殿前一四柱琉璃牌坊,额书“同参密藏”,北面是“具足精严”,均为清高宗御笔。山门殿以北分三路。中路是四进封闭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山门至卧佛殿有砖砌甬路相贯。东路院为寺僧起居处所,有斋堂、大禅堂、霁月轩、清凉馆和祖堂等建筑;西路院原为皇帝避暑行乐和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宫院:一宫为正宫,二三宫则分别布置有山水景致。卧佛寺这种以两侧配殿、廊庑和群房别院把四座正殿联结起来融为一体而又突出主要建筑的格局,保留了中国早期佛寺的遗制。 卧佛殿是寺内精华。殿阔三间,深三间,面积达196平方米。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单檐歇山顶,整个建筑雕梁画栋,灿然辉煌。殿外匾额“性月恒明”四字为清慈禧所写。殿内匾额“得大自在”四字为乾隆皇帝所书。所谓“性月恒明”,概说释迦佛虽然圆寂了,但佛的法性却像常圆的满月,永远普照世界。所谓“得大自在”,是说佛的圆寂,正是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自在之“乐”。殿内正中卧佛像是元至治元年(1321年)“用工七千,冶铜五十万斤”铸成的,长5.3米,高1.6米,重约54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佛像。头西面南,倒身作侧卧状,双腿直伸,左臂平放腿上,右臂弯曲托着头部,双目微合,神态安详,表现其“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内心世界。佛像各部位匀称,体态自如,浑朴精致,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卧佛身后环立着十二圆觉菩萨。卧佛的含义,一般认为是释迦牟尼涅?前向十二个弟子嘱托后事的形象。这些弟子眉重目低,一副虔诚悲哀的样子。但“佛今眠未起,说法为谁开?”(明李言恭《卧佛寺牡丹》诗)后游者又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卧佛寺既以其千年巨型卧佛闻名天下,又以其幽深景色吸引游人。明代姚汝循(约1571年前后在世,字叙卿,江苏江宁人)在《卧佛寺》一诗中对此作了极为生动的描写: 斜日叩山扉,茶烟袅袅微。 簇云将作雨,飞霭忽沾靖。 古树标前代,鸣泉喧息机。 涅?瞻瑞像,愈觉世间非。 诗中所写“古树”是指娑罗树。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即涅?于拘尸那国城外的娑罗树下,娑罗树遂成为佛教徒崇拜的圣树,佛教寺院也以有这种树为荣。据说卧佛寺原有三棵娑罗树,现已不存。诗写卧佛寺既有“古树标前代”,又有“鸣泉喧息机”,还有“涅?瞻瑞像”,所以人们在这“西山一径三百寺”中,专门选择“背倚宝崖”“榻临琪树”的卧佛寺作为游览目的地。明代的黄汝亨、袁中道、姚希孟、吴惟英、王世懋等人都曾来游,并留下了不少诗文。至清代游人更是不断。著名文学家和画家郑燮(郑板桥)与寺住持僧青崖夙有交往,其《访青崖和尚,和壁间岚学士虚亭侍读原韵》七绝四首,从其中“匹马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两句可知尚在初秋时节,这里的寺庙内外就已万木经霜、树叶呈黄,而诗人竟匹马单骑前来访寻,此可见其游兴之浓了。又因为诗里所写,“十方普觉寺”也被称做“黄叶寺”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