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右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5 于右任1879—1964近代诗人、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人物。字伯循,号骚心,陕西三原人。早年提倡新学,辛亥革命前后,曾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等报刊,著文写诗,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仍能随时代前进,曾回陕督师,反袁护国;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赞同国共合作,虽多年担任南京政府监察院院长,但始终同共产党人保持良好关系,曾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也始终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解放战争后期,曾拟北上参加国共和谈,因故未果,被迫到了台湾,但到台之后,一直渴望祖国统一,临终前所作《国殇》,深沉地抒写了对故乡、对大陆的怀念之情,反映了台湾骨肉同胞的心声。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写有近千首诗作、词作和歌词。在艺术上,其作品能适当突破旧格律的束缚,以“发扬时代精神,便利大众欣赏”,既保留旧格调,又容纳新的思想内容,在诗体革新上有所贡献。著有《右任诗存》。今人有《于右任诗词集》、《于右任诗词选注》等。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陕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长。后去台湾。擅书法,著有《右任诗书》等。 于右任1878—1964现代书法家。原名伯循,号骚心、髯翁、太平老人,以字行世,陕西三原人。工书,取法北碑,尤得力于《石门铭》,参以木简笔意,简漫洒脱,神韵超迈。草书参以北碑笔法,长于怀素小草。曾创草书研究社,首倡“标准草书”。主持编有《标准草书》、《学书月刊》。 于右任1879~1964yu youren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笔名骚心、剥果、大风、神州旧主、半哭半笑楼主、太平老人。祖籍泾阳县斗口村,生于三原县东关河道巷,故而著籍三原。幼年家贫,两岁丧母,由伯母房氏携至泾阳县云阳镇杨府村娘家抚养。7岁入村中私塾启蒙。11岁师从三原名儒毛汉诗、毛班香父子读书。后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学习。受进步学者刘古愚、朱佛光等人影响,痛恨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萌生反清革命意识,作《半哭半笑楼诗草》,以诗文指斥西太后误国。后被密告,逃离开封试场,避居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震旦学院。后在中国公学任教,创办《神州日报》,以打倒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神州日报》(后曾易名《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日报》)在宣传革命中影响很大,时有“一支笔抵十万毛瑟”之誉。1907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成立后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8月,在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率领靖国军各部与陕西督军陈树藩坚持斗争四年之久。1921年冬靖国军解散,辗转至上海。1922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上海大学,出任校长,聘共产党人瞿秋白为社会科学系主任。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极力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6年,刘镇华勾结直奉军入陕包围西安。于右任应李大钊之邀,按照“进军西北,解西安之围,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方针,赴莫斯科敦促冯玉祥回国。9月17日五原誓师后,率部队由甘入陕,设立国民军驻陕总司令部,组织各军向西安推进,一举击溃刘镇华镇嵩军,西安之围告解。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期间,与共产党人合作,主办政治队、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校等,为陕西培养大批革命干部。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等职。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直至去世。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笔伐汪精卫的叛国投敌活动。赞同国共第二次合作,曾为中共《新华日报》(重庆版)题写报头。1945年重庆谈判时,设宴欢迎毛泽东,公开主张并支持国共携手,和平建国。1949年积极促进国共北平和谈,并准备亲自参加,但为蒋介石所阻。和谈破裂后,于同年11月被迫赴台湾。重视教育,在靖国军时期创办三原民治学校,以后又相继支持兴办渭北中学、渭北师范和三原女中;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关心家乡公益事业,1920年关中大旱,创立渭北水利委员会,延请李仪祉为工程师,力促泾惠渠灌溉工程建设,造福泾阳、三原等五县群众。为改良农业,1931年以祖田加购买耕地总计1200余亩,在斗口村设立斗口农事试验场,聘请农业专家杨蕴章等主持场务,并嘱逝后将农场“即行奉归公家”。还精心搜购名贵汉魏碑刻200余块,命名为“鸳鸯七志斋藏石”,抗战前夕运回陕西,捐赠西安碑林。深研书法,书势劲拔,气势磅礴;1937年后致力标准草书研究,形成“于派”书风,为一代书法宗师。诗词雄健开阔,洗练爽洁。一生爱国,风范长存。1962年1月将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写成哀歌《望大陆》。1964年11月10日病逝台湾,享年85岁。1965年7月17日葬于台北大屯山八拉卡墓园。有《标准草书》《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著作传世。 于右任于右任 (1878—1964),现代诗人、书法家。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陕西泾阳人。1903年中举。1906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创办 《民主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抗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等; 1931年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湾病故。擅长书法,得力于 《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雅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以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颇深。用必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曾创学书研究社,出版 《学书月刊》,编撰 《标准草书》。著有 《右任文存》、《右任诗存》 等。 于右任于右任(1878—1964),现代诗人、书法家。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陕西泾阳人。1903年中举。1906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0年曾与宋教仁等创办《民主报》。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致力于反抗袁世凯的斗争。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后任上海大学校长等; 1931年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64年在台湾病故。擅长书法,得力于《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雅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以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颇深。用必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曾创学书研究社,出版《学书月刊》,编撰《标准草书》。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 于右任现代书法家、国民党元老。1879年生。历任交通部次长、靖国军总司令、上海大学校长。1931年后长期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去台湾,1964年病故于台湾省台北市,享年85岁。擅长草书,早年师法赵孟 于右任1879~1964现代书法家、诗人、政治活动家。名伯循,以字行,号骚心,陕西三原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他是国民党元老,也是中国近代书坛上一颗巨星。在广泛继承传统书法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 “于体” ,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称赞。清季时办 《民呼报》 、《须弥日报》及 《草书月刊》等。他的书法早已蜚声书坛,驰誉中外。晚年在台湾生活苦寂,缅怀往事,写下不少爱国思乡诗篇。他学识渊博,收藏宏富。仅魏碑墓志就有85种之多,其中有7对夫妇墓志,书法精美,故以 “鸳鸯七志” 名斋。曾将他的鸳鸯七志中苦心收集的汉魏六朝墓志刻石290余方,捐赠西安碑林,丰富碑林藏品内容。著名的 《熹平石经》 ,也是经他之手得以保存下来。其书法植基北碑,参入木简,潇洒脱俗,别具神韵,尤以草书最具创造性。于氏书法艺术,大体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以魏碑为基础,自辟蹊径,在行楷中开辟自己的新路。中年变法,专攻草书。其草书熔汇了章草、今草、狂草各体的精髓,雄浑奇丽,仪态万千。晚年书法更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随意挥洒,皆成佳构。鉴于草书的形体各异,辨认艰难,于1931年组织草书研究社,邀集同好多人参加,首倡《标准草书》 ,致力于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将历代草书加以整理,并以《千字文》为底本,确定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条标准,经过筛选,撷取前人精华,研究草书结构规律,给形体多变的草书定型归类,于1963年出版了《标准草书》,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大成就。于氏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流行于世。其草书《文天祥正气歌》写于1938年,苍劲雄伟,书与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被视为于氏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