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花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印花布分类:【地域文化】 维吾尔族日用印花布料。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农村中,维吾尔族农民喜欢用黑、红两色和多色的印花布来作墙围、壁挂、床单、腰巾、礼单、褥垫、餐巾、桌单、窗帘、门帘等。这种朴素、雅致大方的印花布,是民间的手工业者用土法生产的,图案富有民族特色,色彩丰富多变,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群众的喜爱。新疆印花布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点,一般均有宗教色彩的多组龛形纹样连续排列,并把各种花卉、长寿树、壶、盆、罐等组成主体图案,另外在上方左右还印有新月、五星等图案,色彩对比强烈、绚丽夺目。印花布多采用木模彩印和镂版蓝印。近年来,工艺有很大的改进,质量不断提高。新疆这种印花布已成为一种体现维吾尔族人民情趣和性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品之一。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在工艺形式上分模戳多色印花和镂版单色印花两类。模戳多色印花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手工纺线织布,然后用模戳套印各色花纹。模戳多为梨木或核桃木,先将花样描在木板上,雕刻成凹凸分明的图案,然后用模戳先蘸黑色染液,印黑色纹样。一个模戳就是一个单独纹样。用一个单独纹样模戳可以拓印形式多样的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形成一个组合的整体图案。然后,再用不同的填色模戳和用毛笔、毛刷蘸上其他各种染液(红、黄、蓝、橙、绿、紫、玫瑰、靛蓝、杏黄等色),按其纹样拓涂而形成色泽绚丽的多色印花布。传统的染料为植物料和矿物质料,均用土法制染。如用槐花、槐籽、桑树根制染黄色;核桃皮制染柠檬黄和黄绿色;红花、茜草制染绯红色;红柳根、红柳穗、杏树根制染赭褐色、土红色;葡萄干制染红赭色;锈铁屑面汤的酵液制染黑色;靛蓝染深蓝色等等。还用一种叫“扎克”的石料(有矾性)作为媒介剂。 镂版单色印花布则往往使用铁皮镂板,先将纹样画在铁皮上,镂空花纹,制成印板。印染时,将印板放在白布上,用石膏粉和鸡蛋清制成的灰浆,涂抹于镂空的花纹处,取去印板,待灰浆干后,放入染液中浸染。取出晾干,剥去灰浆,即现出染色和白色相间的印花。由于这种镂版单色印花布,一般采用蓝靛草浸染,能现出蓝地白花的效果,所以也被人们称为蓝印花布。镂版单色印花布图案的主体纹样多为各种团花配以散花(单独纹样),以纵横平行的二方连续或颠倒拼接的四方连续的形式排列。整体花纹结构严谨,主次分明,色彩协调,朴素雅致。这种印花布以其色彩与花纹的典雅,一向被人们看做是土制的高级装饰品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 上述两种不同工艺、不同配方的印花布均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以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相互媲美。它们的装饰纹样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象。最常见的是各种花卉纹样。主体纹样多为枝叶、花蕾、蔓草,主要花饰有巴旦木花、石榴花、牡丹花、芙蓉花、梅花以及无名的八瓣花、六瓣花等。此外,许多造型优美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和生活用品,例如壶、盆、瓶、炉、坛、罐等的形象也被用来作为装饰纹样。还有各种几何图形如方、圆、三角、菱形、星形、新月形、直曲线条、锯齿形等的运用,使印花布纹饰更加丰富多彩。 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的不少图案,不仅继承了本民族民间工艺(如织绣、地毯、陶瓷、雕刻以及建筑)的传统装饰手法,同时也吸收了中外其他民族工艺美术的精华如汉族图案中的回纹、寿纹、万字纹饰、莲花、牡丹花、兰花以及炉瓶博古、琴棋书画之类的纹样及其组织拼成规律,都被恰当而巧妙地吸收到印花布的图案上来。 在洋人用化学染料和大机器生产的花布输入我国以前,我国民间做衣服、被褥等日常用的花布料,一直沿用民间手工染坊染制的印花土布。过去山东的民间印染花布业十分发达,产地遍及全省。山东的印花布分蓝白两色染印花布和彩印花布两大类。蓝白两色染印花布的数量较多。 蓝白染印花布实际上是仅用一种蓝色染料染成的蓝底白纹或白底蓝纹花布。因此,民间又称其为蓝印花布。以前民间染印蓝印花布所用的蓝色染料一直是民间自己提取的植物靛蓝。提取蓝靛的植物民间叫“蓝草”,学名“蓼蓝”。提取的方法是八月份前后蓝草开花前将其收割倒置在大缸内,用水沤泡一段时间,然后将蓝草取出,加石灰后用“打靛耙子”抨打水面,促使水靛分离,然后撇掉清水,将缸底沉淀物用布滤去水分,便可提取到膏状土靛。染蓝印花布时,将土靛倒入箩中在盛水的缸中淘洗把细靛过滤到水中,然后加入适量碱和石灰,民间称这一工序为“下靛”。下靛后要每天数次用“缸棍子”搅动缸里的水,直到使其变黄为止。这一过程民间称为“疏缸”。其原理是靛蓝不溶于普通水,只有在碱的还原作用下溶解在碱性水中成为黄色隐色体,当被染物纤维吸收隐色体后,在晾干过程中经空气氧化,才由黄变绿,由绿变蓝,成为不溶于一般水坚牢度非常高的蓝色。疏缸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缸水的上部成为比较清的黄色染剂,称为“缸梢子”。底部含有杂质的部分称为“靛脚子”。这时在缸的中间悬挂一铁丝编的网状“缸罩子”,使被染物不会沉到缸底被杂质污染,便可在上部的黄的染剂中染制蓝花布了。根据民间染坊艺人的经验,染剂的颜色呈香油黄色,染出的蓝色较深;染剂呈姜黄色染出的蓝色较浅。在染剂中染一遍较浅,晾干后再染一次加深一层,染的遍数越多颜色越深。因此,民间蓝印花布又有缸蓝(鸦青)、深蓝、二蓝、淡蓝(月白色)等不同颜色区别,缸蓝最深,淡蓝最浅。 过去民间染坊的主要业务是从民间收取白布,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来料加工。染坊里都有自己专管收取要加工的白布和送回加工好的花布、色布的业务员,民间称他们为“染坊里的”。过去潍坊地区染坊里的业务员一般手持货郎鼓摇动着走街串乡,人们听到货郎鼓声便知道“染坊里的”来了;如有需要染制加工的白布便拿出来让他们加工,以前已送过加工布料的户主也出来收取已加工好的花布。染坊业务员收送布料记住户主的方法是利用一种竹制的小牌,民间叫“印子”。这种印子是用一块竹块在两边分别刻或烙上一组相同的编号,另一面烙刻上一简单的图案,然后从中间劈开成为两块作为一副,上部分别穿眼系绳。当收到布料时便把一块栓在户主的布上,另一块交给户主作为将来取回加工好的布料的凭证。染坊业务员记住用户对要染的花布颜色和图案要求的方法,是将“印子”栓在布的不同位置上。据叶又新先生对鲁南一家染坊的调查,印子栓在布的角上,表示用户要染深蓝;栓在距布角一指宽(约1.5厘米)的布边上,表示要染二蓝;栓在距布角两指宽的布边上,表示要染月白色;栓在距布角三指宽的地方,双扣鼻,表示要染蓝印花被面;栓在距布角四指宽的地方,表示要染蓝印花衣料。 蓝印花布的印染方法有两种,即扎染法和印染法。 扎染法又因扎结工艺不同分为“豆花布”和“撮花布”。豆花布也称“包豆子花布”,染制方法是在染制以前,先按花布图案设计在要留出花的地方将豆类谷物包结捆扎在布里,形成有秩序排列的小包,入缸染色时,由于用绳捆扎的地方吸不进染料,晾干拆去线扎后,便形成不很规则的白色圈纹。需要染大些的圈纹便包大些的豆类谷物,如苞米粒、黄豆粒;需要染小些的圈纹便包小些的豆谷,如绿豆粒、高粱粒甚至小米粒。有些豆花布在一块豆花布上间隔的包大小不同的谷豆,使染出的图案看上去更富于变化。有些较细的豆花布在包豆子的同时还在豆包上捆扎几条细线,使染出的圈花看上去芯里还有细微的花蕾。“撮花布”的染制方法是,在染制以前先按花布图案设计在要留出花的地方将布有规律的折叠,然后压实,用线钉紧。染制后将线拆除,将布展平,便形成白色斑点图案。图案的形象由折叠的次数决定,如折叠四次,再勒压两条短线可染出蛾子形图案的花布。扎染法只能染制蓝底白花的花布。 印染花布的生产工序是,先制作印花用的花样版,方法是将五到九层毛边纸或高丽纸用糨糊糊成纸板,然后将设计好的印花图案复制在上面,再用刻刀将图案抠出,经压平、打蜡、上生桐油后制成镂空的花样板。制作印花布时将花样板铺在要印花的白布上,用“抹子”将用石灰、黄豆面调合成糊状的防染剂抹刮在花样版的镂孔内,当揭起花样版时,花样版上的图案便被漏印到了白布上。干透后,将印好的布放到染缸里浸染,取出晾干刮去防染剂,便显出了白色图案。印花法染制花布的优点是,图案设计自由,既能作蓝底白花布也能印白底蓝花布。据专家考察,到目前为止山东已发现的版印纹样有140多种,包括植物、动物、人物、几何纹样、吉祥文字等纹样都有。 山东的彩色印花布也有两种,一种是用凸纹木模版印的彩印花布;另一种是镂空纸版印的彩印花布。凸纹木模彩印花布实际上是用凸纹版印纹样骨架,手工上色的一种半印半画花布。制作方法是,先将要印的花布图案用木板刻成木版凸模;将要印花的白布用矾水打湿捶匀并晾至七八成干,再铺在涂有紫色的凸纹版上用琉璃球按磨把紫色图案轮廓印在布上,然后再用手工将图案的其他颜色填涂上去。这种花布制作方法费工费时,流行较少。 镂空纸版彩印花布在山东流行较多。印制这种花布用的纸版制作方法和印蓝印花布的基本一样,只是这类版较蓝印版薄些,一般四到五层纸糊在一起就可以了。其具体制作方法是先将设计好的彩色图案按不同的颜色分别刻成镂空纸版,一种颜色一块版。然后按次序分别将纸版铺在白布上漏印不同的颜色,直至将图案印完。漏印用的染料:先前用的是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化学染料出现后普遍采用民间称之为“品色”的化学染料。常用的色彩品种有大红、橘红、桃红、黄、翠绿、草绿、紫、黑等。纸版漏印花布图案,创作自由且多变。民间除用其印制衣料外,还较多的用以印制包袱皮、门帘、帐檐、枕顶、桌围、褥面、被面等。 机制印花布出现以后山东的民间印染业日渐衰落。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欣赏口味的日趋多元化。印花布的制作出现回升,但其主要用途不再是民间日用布料,而更多的是被人们作为一种风格朴实浑厚,艺术趣味独特的民间艺术品收藏和鉴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