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历史沿革与民俗演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历史沿革与民俗演变分类:【中国民俗】 民俗是一定区域的民众,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性特征是民俗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上海,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独特的城市,她既不同于北京、西安等历史悠久的“古都”,也不同于完全后起的新兴城市;她既有吴越文化的渊源,又经过了开埠以后100多年殖民地时期的畸形发展,在民俗方面,呈现了自己独具的个性。 从历史发展而言,上海建置较晚,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始置上海县。但据考古发现,上海的历史是极为悠久的,已发现2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青浦县城东约5公里的崧泽遗址,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上下;1979年在青浦福泉山又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的居住遗址。上海县俞塘发现的马桥古文化遗址和柘林盐场发现的柘林遗址,均属良渚文化类型,距今4000年左右。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已有古人在上海西部地区生活。据上海博物馆黄宣佩先生的观点,上海远古时代的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如下阶段: 距今7000年前 上海西部已经成为陆地 距今5900―6300年 属母系氏族公社的马家浜文化 距今4900―5800年 属崧泽文化处于父系氏族公社转变阶段 距今4100―4800年 属父系氏族的良渚文化 公元前11―17世纪 属父系氏族公社的马桥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属吴国,据史书记载吴王阖闾(前514―前497年在位)为防御越国入侵,曾在上海境内筑阖闾城。《汉书?地理志》“娄县”注:“有南武城,阖闾所起以候越。”《大清一统志》对南武城的地理方位作了考证,认为“南武城在上海县东六十五里,亦名阖闾城”。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上海地区归属越国。公元前335年,楚国灭越,上海地区归属楚,为春申君的封地,今天上海的简称“申”即由此而来。秦代,上海属会稽郡?县;汉代将?县改称娄县;三国时上海是孙吴的一个重要军港,现属青浦的青龙港曾是重要的军事港口、造船和训练基地;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改娄县为信义县,大同元年(535年)将信义县南部分出设立昆山县,上海地区属昆山;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将昆山南部、海盐北部、嘉兴东部划出设立华亭县,上海属华亭县。宋熙宁十年(1077年)设专门征收酒税的“上海务”,上海之名自此始。宋末咸淳初年(1265年)设上海镇,至元代,上海镇已“领户六万四千有奇”,镇内“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馆、氓廛贾肆,鳞次而栉比”。按元代的制度,在江淮以南地区,户口在3万以上的可设 县制,因此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改镇设县。元代上海县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0多万人。元末以来,由于棉纺织业和航运业的迅速崛起,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明、清两代,上海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生产和交易的中心,号称“衣被天下”,所产各色棉布不仅畅销湖广、江西、两广、山西、陕西、北京等地,还以“南京布”为名,远销海外。19世纪初,仅出口美国的“南京布”,每年就达300万匹以上。上海原本就是因港而兴,唐宋时期华亭县的青龙镇,就是当时东南地区的主要海上门户和河口港,来自漳州、泉州、明州、越州、温州、台州及广南、日本、新罗(朝鲜)的商船都云集于此。唐代中日间的使船往来,也有从青龙镇起锚的。此后,经过几次比较合理的疏浚治理,黄浦江取代松江,成为上海地区主要的通海河道和优良港口。清初,由于朝廷执行海禁政策,上海的海运和海上贸易一度受到影响。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开放海禁后,上海港逐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航线,辐射全国各地和邻近国家,如连接天津、芝罘等地的北洋航线,连接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的南洋航线,连接长江沿线各省市的长江航线,连接江、浙、皖、鲁、翼等地的内河航线,以及连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外航线等。上海港成为中国的主要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现存的城墙之一――老宝山城城门 仿古上海老街(徐华龙摄) 至清朝中叶,上海已发展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据嘉庆、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记载,当时的上海已是“人烟稠密,商贾辐辏”,成了“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尤其是商业相当繁忙,“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烦剧”。上海当时人口约50万,已初具城市规模。以上是上海在鸦片战争以前的简单历史情况。就民俗而言,这漫长的历史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上海民俗的基质是吴越文化。从文化渊源来看,前述的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分属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它们都是吴越文化的源头;从上海的人员构成看,上海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至元代发展为30万人的小县城。虽然缺少其人员来源的原始记载,但可以想象他们大多来自附近的浙江、江苏等地,职业以渔民为多。上海地区在历史上行政隶属关系的变更,对民俗的影响也相当大,方志上有上海为“古吴之裔壤”,惟其南沿“土风似吴十之三,似浙十之七”的说法。事实上,即使府治所在地松江的风俗,也与嘉兴相同较多,这是由于松江在未设府之前,长期隶属于嘉兴,民俗文化趋向嘉兴的缘故。至元代从嘉兴府分出来后,情况依然如此。直到明清时期,松江府隶属江苏,上海的民俗文化才转而向苏州靠拢,连方言也以讲苏州话为荣。现在的上海话属吴语,与浙江省大部分、江苏省东南部分同属吴方言区,是糅合了上海本地话、浙北和苏南的方言而形成的一种方言。因此,从本质上说,上海的文化是吴越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上海民俗也就必然要打上吴越文化的烙印。 第二,鸦片战争以前,上海同全国各地一样,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支配下,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如元朝建县时有30多万人,经过500多年,至鸦片战争前也只有50多万人。因为这些原因,因此,可以认为鸦片战争之前,上海的民俗与江苏、浙江的一些城镇基本相同,基本保留和延续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约100年时间,是上海耻辱的100年,上海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重要据点。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上海因其地理位置之故,更是首当其冲,英、法、美等国相继在上海开辟了租界。同治年间上海知县陈其元在其《庸闲斋笔记》中描绘了当时的情况: 上海自泰西通商后,环北门外十余里,奏明给洋人居之,洋人岁输其租,谓之租界。租界为英、法、美三国分踞,一切公事归华洋同知暨三国领事会同办理。除盗案外,地方官不复闻焉。 夷夏揉杂,人众猥多,富商大贾及五方游手之人,群居杂处。娼寮妓馆,趁风骈集,列屋而居,倚洋人为护符,吏不敢呵,官不得诘,日盛一日,几于花天酒地矣。余摄县事时,欲稍稍裁抑之,而势有不能,尝饬洋租地保密稽之,盖有名数者,计千五百余家,而花烟馆,及卤水妹、淡水妹等等,尚不与焉。 ① 由于洋人的“青睐”,上海的名声大振,十里洋场成了冒险家的乐园,而租界是“国中之国”,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在特殊情况下也是百姓的避难所,如太平天国时期和日本侵华期间),导致上海人口急剧膨胀。如前所述,在鸦片战争时上海的人口只有50万,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达500万,100年间猛增了10倍。这增长的450万人中除了人口自然增长外,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涌入上海的,当然其中还有少量外国人。由于租界的开辟,进驻上海的外国人逐年增多,如1846年仅为108人,1930年接近6万人,1937年为7.3万人,1945年为12.3万人,1946年减为6.5万人。 ① 旧时四马路风情图(1864年建成) 随着各方人士的大量涌入,异地、异域的风俗习惯也随之传入了上海,使得上海的习俗呈现了南腔北调、五彩缤纷的气象。 同时,由于上海口岸的被迫开放,上海在短短的时间内出现了畸形的繁荣,“洋楼耸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棂,玻璃五色,铁栏铅瓦,玉扇铜环,其中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久于其地者,亦易迷所向”。尤其是在一些繁华的商业区如南京路、福州路、广东路等,已是“店铺林立,货物山积,往来行人,毂击肩摩”。开埠以来的短短数十年,“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笾笾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② ,已超越了广东、汉口等当时其他大城市。而畸形繁荣所形成的工厂林立,商业网点密布,流氓帮会猖獗,妓院赌场大量出现,同乡会馆陆续成立……都伴随着新民俗的产生。如工业的发达(既有民族工业也有买办工业)而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纺织女工、造船工人、码头工人、汽车司机……每种不同的工种因生产方式、生产习惯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习俗。商业对民俗的影响更是巨大:服装行业一方面内部拥有自己的行业习俗,另一方面又对人们的衣着习惯起引导的作用,上海服饰至今闻名全国,领导全国服饰潮流。饮食业方面,全国各地著名的菜系如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湘菜……和西菜相继进入上海,互相竞争,形成了上海饮食习俗的多样化特征。这段时间上海妓院林立,甚至还有外国妓女:“自同治纪元后,外国妓女亦泛海而来,搔首弄姿,目挑心招,以分华娼缠头之利,于是中外一家。”妓院中有一整套严格的接客、待客、送客规矩,形成了独特的妓院习俗。十里洋场又是流氓恶棍横行霸道的场所,有各种各样的帮会,如青帮、洪帮等,旧上海的黄金荣、杜月笙等都是帮会头子。每个帮会都有自己的帮规,如收徒仪式、祖师爷崇拜、处罚规矩、定期祭祀活动、内部语言(切口)、活动方式等等。其他如同乡会馆是由上海的外来人员组织,如宁(波)绍(兴)会馆、潮(州)惠(州)会馆、徽(州)宁会馆等,其功能是保护在沪同乡的利益,在保持和传播本地民俗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而以行业划分的各种行业组织,如商船会馆、布业公所、青蓝布业公所、肉庄业公所、钱业公所、京货帽业公所等,则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业人员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业风俗,依靠它来规范行业行为,调解矛盾纠纷。 总之,这期间由于外地人和外国人的大量涌入,由于上海的急骤发展,各个行业的兴起,使上海传统民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新兴的民俗大量出现,通过冲突、并存、交融、创新的过程,从而初步形成了上海民俗的独特个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也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地位的改变(劳动人民从社会最底层而成为国家的主人),政治制度的更替(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历次政治运动等因素,这个阶段上海民俗的演变也是相当快的,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部分传统民俗(主要是陋俗)的快速消亡。旧上海的十里洋场滋生了许多丑陋的习俗,如妓院习俗、帮会习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取缔了妓院,对妓女进行教育和改造,使她们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因此有关妓院中流行的习俗也就自行消亡了;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帮会头子,取消了帮会组织,帮会中流行的习俗也就不复存在了;此外,同乡会馆也大多自行解散,有关这方面的习俗也就自行消失了。 二是有些传统习俗在逐渐淡化。其原因之一是党和政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提倡移风易俗,破“四旧”立新俗,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其二是上海主要是工商业城市,工人阶级的觉悟普遍较高,对不合理的传统习俗具有较为自觉的抵制意识,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妇女参加了工作,双职工家庭无暇顾及繁琐的传统礼仪;其三是政府为移风易俗工作落实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推广火葬,修建殡仪馆,使传统的丧葬习俗无形之中得到了简化。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做得过分的地方,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一切习俗都归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反感,因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些传统习俗在部分市民中间又悄悄恢复,如清明节祭祖扫墓,正月初五接财神等。 三是出现了旧俗的更新和新俗的形成。如传统春节习俗中,除夕夜全家老少在家中团聚,要吃一顿团圆饭。这种习俗在上海一直流传着,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也未中断过。但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即年夜饭从家庭走向饭店,且愈演愈烈,几成新俗。其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节奏和生活情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年夜饭的特点是突出家庭的和睦、幸福、美满,因此特别丰盛、讲究,传统的年夜饭往往需要花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购买原料和烹饪,尤其是家庭主妇往往很累,而上饭店不需要自己买、烧、洗,吃得舒服、快乐,虽然花上不少钱也值得;年夜饭讲究快乐的气氛,传统的年夜饭虽然合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毕竟比较单调,而现在的饭店,往往有舞厅、歌舞表演、传统民俗表演等多功能娱乐项目,使人吃得舒服,玩得开心;同时,上海许多大饭店已意识到市民的这种需求,纷纷想出各种花招,以价廉物美、欢乐气氛、吉祥情趣吸引市民。因为这些原因,自1989年以来,到饭店吃年夜饭的家庭日趋增多,近一两年的除夕夜,各大饭店往往出现爆满的现象。又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西方的某些习俗也逐渐在上海流行起来,如圣诞节这个没有“根”的节日,却一年“热”过一年。类似的情况在婚俗、丧俗、娱乐习俗等方面均有反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