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县令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县令

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县行政长官。《周礼》地官有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春秋时,县邑之长或称宰,或称尹、公、大夫,其职同。秦代设县令(县民万户以上者)或县长(县民万户以下者),均由朝廷任命。汉代承秦制,若县为列侯食邑,则置相以代县令。西汉末年,王莽改县令、长为县宰。魏、晋、南北朝大体因袭秦、汉之制,惟长官一律称令。隋代县有令有长。唐代县分七等,长官均称令,其等级也随之各别。京城所在之赤县令为正五品,而下县令则从七品。宋代往往派京官出掌一县之政,称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如有戍兵驻县者,知县或县令兼管兵事。元代每县置达鲁花赤1人,以蒙古或色目人充任;又置县尹1人,以汉族人充任,同理一县之事。明清县长官一律称知县。

官名。为一县之行政长官。始置于战国时期。《战国策?魏策一》:“西门豹为邺令。”《韩非子?内储说上》:“卜皮为县令。”《史记?赵世家》:“千户都三封县令。”三晋铜兵器铭文亦多有县令的记载。秦并六国,实行郡县制,“万户以上为令,不及万户为长”。县令为大县的行政长官,”掌治其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后汉书?百官志》)汉沿秦制,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不等。下设丞、尉,为长吏;丞尉以下有斗食之吏,是为少吏。汉代县令对掌治其县有很大的权力,如顾炎武《日知录?汉令长》所言:“汉时令、长,虽于太守称属,然往往能自行其意,不为上官所夺。”魏晋沿置。晋制:大县令有治绩,即报以大郡,将县之地位升级。且规定官员不经过治县的履历,不得入台郎。南朝多依前制。北魏县置三令、长,由皇族1人和异姓2人充任。北魏规定:凡能使一县之劫盗事件敛迹者,兼领两县,兼食其俸禄,能静两县劫盗者,县令得可兼领三县而食其俸禄。又规定县令有治绩,3年可迁为郡守。隋县分九等,均置县令。唐“京畿及天下诸县令,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敦四民之业,掌五土之祠及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以知百姓之疾苦”(《旧唐书?百官志》)。宋因唐制,置七等县令。重要大县由中央派朝官权知县事。县令由吏部铨选,知县由中央特命。后知县取代县令,遂由吏部选派。辽、金凡县置县令1人,掌教养百姓,按察所部,宣导风化,劝课农桑,平理狱讼,捕除盗贼,禁止游惰,兼管常平仓及通检推排簿籍,总制县事。县令下置县丞、主簿各1人,佐理县政。金县分七等,均置令。元县置蒙古人任达鲁花赤,汉人任县尹。明、清不置县令,县官均作知县,选用渐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