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反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反思分类:【文化精萃】 黑格尔哲学术语。指分离、割裂的思维活动,它已超出原始的统一性,但尚未达到较高的统一性。他认为,反思一般是一个对象到达更多规定的进展,这些规定通过这种进展而综合成为一个统一性。 黑格尔的反思,有三种不同的用法,表现出三种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一)反思与知性通用,反思即指知性思维。当黑格尔强调分离、割裂的思维活动,不可能把握对立统一体时,往往把“知性”与“反思”通用。例如,《小逻辑》中,他把“知性”即“抽象的思想”,完全等同于“反思的形而上学的形式”。又比如他认为,“自然科学是仅仅达到反思阶段的”,但他认为,像开普勒定律这样的自然科学的定律,乃是“得自观察的具有知性规定的共相”。他在《历史哲学》中干脆说:“知性的反思构成概念和它的现实性之间的分裂”。(二)反思与后思(Nachdenken)通用,反思即指哲学思考。一般说来,后思是指不同于反思的认识形式,即“思辨的思维”。但“后思”一词在黑格尔哲学中用法比较多,除作“思辨思维”用外,还作“反复思考”用。而对感觉和表象中的内容加以“反复思考”的结果,可以达到“思辨思维”,也可以停留在“知性思维”阶段。在后一种情况下,黑格尔有时就把“反思”与“后思”混用。(三)反思最常用的含义,是专指一种思维活动。“反思是这样一种活动,它确立对立,并从一方走向另一方,但不造成两者间的结合和渗透于其中的统一”。这时的反思,高于知性思维,而未达到辩证法。即,它不仅看到事物的对立,而且使这些孤立的规定处于关系之中。但这时它仍保持这些规定性的“孤立有效性”。逻辑学的本质论中,集中地阐述和体现了这个意义上的反思。《本质论》中的“反思运动”分为“设定的反思”(“建立的反思”),“外在的反思”,“进行规定的反思”。这是一个越来越克服对立双方的“僵硬外在性”,越来越达到明显的同一性的过程。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