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展外贸商业带动经济繁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发展外贸商业带动经济繁荣分类:【地域文化】 潮汕对外贸易出口行业的主要资本是侨资,出口市场即为潮汕华侨较集中的东南亚即“南洋”各国,货物销售的对象也多为喜用家乡土特产的南洋华侨。特别是在潮汕地区主要通商口岸的汕头,近现代四大出口行业南商、暹商、酱园和果业。南商、暹商系统按运输地域划分,酱园、果业则以运销货品而别。四大出口行业均有华侨资本投入,其中尤以南商、暹商与华侨的关系最为密切,华侨资本所占的比重为最大。 南商是汕头最大的出口商,以采办潮汕土货运销南洋为其业务,因其出口地域遍及南洋各地而得名。其同业组织“南商公所”成立于1886年,成立初期有会员二三十户,华侨出口商和资本额约在半数以上。其中较著名的有:新加坡华侨合资创办的福盛行(1889年)、越南华侨合资创办的和祥行(1889年)、泰国华侨合资创办的吴丰发行(1905年)、马来亚华侨创办的耕裕行(1909年)、新加坡华侨合资创办的吴春成行(1909年)等。1933年汕关共有南商商号54家,年营业额达3000万元左右,侨资约占90%。 暹商是出口营业额仅次于南商的另一重要出口商,因其贸易地域固定对暹罗一地而得名。暹商原合于南商之内,1905年暹罗华侨为发展同中国的航运业,避免被洋人操纵,便由曼谷潮侨巨商郑智勇等人发起组织“暹罗华侨通商轮船股份公司”,购买轮船行驶于暹罗与汕头之间,并请南商将运暹货物一律配载于华暹公司。因此,从1909年起,就从南商公所中分出一个“暹商公所”来。1933年暹商公所有商号54家,年营业总额2000万元左右,侨资约占90%。 酱园又称“杂咸”,专门以潮州所产的腌制蔬菜运销南洋各地销售,酱园同业公会在1933年计有会员商号37家,年营业额1000万元左右,侨资约占30―40%。果业则专门经营潮汕各种水果到南洋各地销售,其同业组织称“和益公所”,1933年有商号13家,每家一年营业额约10余万元,侨资约占10%。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潮汕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华侨资本的挹注和海外潮人对潮汕土特产的大量需求。可以说,华侨是近代汕头开拓海外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还分析到,潮汕移民乡土观念浓厚,虽侨居国外还是喜用家乡土货。故汕头出口的货物,除抽纱品和部分瓷器外,其余各货如夏布、土布、生柑、薯粉、烟丝、茶叶、咸菜等,几乎都以海外华侨为销售对象,这些家乡土货,或由汕头直接输出,或由香港转运南洋各地。可见,近代潮汕的出口贸易,基本上是国内潮人与海外潮人之贸易。“可以断定,假若离开了海外潮人这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入超之巨将会更加严重,当然更谈不上外贸的繁荣。” ① 。据对1864―1931年中有资料可统计的33年出口分析,由汕头口岸出口的货物,出口新加坡的占33.5%,暹罗的占21.9%,安南的占9.2%,荷属东印度的占2.2%,出口南洋各地总数占66.8%,加上由香港转运南洋的数字应有十之七八。 ② 商业上的投资,特别是在金融业、商业等方面,潮州华侨更是大展拳脚,银庄、侨批局、票庄遍设于城镇。30年代的数字,汕头有批局66家;1946年潮州城有3家,接办侨汇、周济侨眷,对弥补贸易逆差,发展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华侨投资汕头的商业有216家,投资额达1011万元,集中于进出口商、粮食商、百货、五金、药材、绸布、日杂等,其中以进口商为多,达89家。潮州城中侨资商业分布于纸业、布业、米业、菜叶业、百货业等,实力雄厚的商号多是华侨资本办的,如纸业的“乾和行”、茶行的“黄太昌”、“陈协盛”等。 华侨企业的管理行为、管理观念带动着潮汕地区工商企业管理走向近现代化。 民国时期汕头“四大公司”(南生、广发、振源、平平)是华侨集资投资所创办的,它们的经营管理很有特色,如“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如假包换”等经营口号为它们所首先提出、实行,侨资商店的经营富于竞争意识,服务周到,注意包装,重装修、门面、橱窗装饰和商品陈列,千方百计争取顾客,手段高明富现代色彩,产品销售方式新招常出,出奇制胜,代表着汕头百货业的发展趋向,同时,亦引导着潮人的消费、生活方式,作用不可低估。 华侨在潮汕地区的投资,促进了这一地区的近代化,特别是汕头,迅速崛起,成为粤东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全国最大贸易港口之一,对韩江三角洲平原发展起到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同时也成为潮汕近代文化传播中心。 华侨居功至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