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发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发式

分类:【传统文化】

发式的变化,因时代而异。先秦小孩头发任其自然下垂,称为髫。头发长了,就紧贴发根扎在一起垂于脑后,叫“总发”。如果把头发扎成左右两股,结成小丫角,就叫“总角”。《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后以总角代年幼之时。《礼记?内则》:“剪发为裟,男角女羁。”男角是男的顶门两旁各留一小撮,把发梳理之后,结成小丫角。女羁是女的顶门正中留一小撮,结成小辫,俗名“一抓椒”、“冲天炮”。女子成年也不戴冠,而是梳成发辫发髻,然后加笄。女子多梳双髻、垂髻。汉代女子流行堕马髻。据《后汉书?梁冀传》,是由梁冀妻孙寿所创。从《玉台新咏?序》:“妆鸣蝉之薄鬓,照堕马之垂鬟。”可知堕马髻除倾斜这一特征外,还是一种垂髻。魏晋时代,一些名流为表示不受世俗礼教约束,也梳双丫髻,如“竹林七贤”的王戎、刘伶等就是如此。魏晋以后妇女的发式逐渐向高大方向发展,髻高不但夸张了发式美,而且夸张了人体比例。为保持发式的高大,晋代妇女常借助于假发。《晋书?五行志》云,这种假发,要“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至唐代,成年女子多流行双鬟,即女子流行左右对称的双髻。由于这种双髻与树枝丫酷似,所以被称之为“丫髻”、“丫头”、“双丫发鬟”;后来,“丫头”便成了年轻女子的代称,“丫鬟”便成了婢女的代称。宋代妇女以高髻为尚,尤其是年轻妇女,有的干脆用假发辫成各种假髻,用时套在头上,时称“特髻冠子”。辽、金、元男子皆实行髡发制,只是式样不同。髡发亦作髡首,意即剃发。《说文》:“髡,发也”,据清?段玉裁及王筠注,可知是剔的俗字。当然,不是将头发全部剃掉,而是剃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有的将头顶部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前额或两鬓部分留少量余发;有的前额留点短发,后面或耳根两侧留些头发梳成辫子。契丹女子也有髡发者。此时汉族女子多梳高髻、双髻或螺髻,明代妇女除梳各式发髻外,也做假髻。至清代,不论满汉,男子一律剃去额发,后梳长辫。清代女子发式以低矮、偏小为主,普通女子一般多梳“叉子头”、“架子头”,梳掠时将头发平分为两把,以铁丝做成架子,将发盘结在架子上,使之成为扁平型。咸丰以后,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高,渐渐发展成一种“高如牌楼”式的装置,此发式称“两把头”、“大拉翅”,实际也是一种假髻。苏中一带女子多梳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三种发型乃异名而同类,都是髻式高大,好似牡丹、荷花的美态,后来在北方流行。

成年男子的发式在明代以前一般留长发,在行冠礼之后将长发束于顶上成总发。清代实行剃发垂辫,无论满汉,皆强令剃光前额,脑后梳一长辫,称为“满清头”。民国剪发去辫,男子发式为之一新。其间有仍留长发保持明代遗风者,有理平头乃至光头者。此后年轻人时髦海风头,即将四周头发剃光,仅留头顶部一小圆块蓄发,形同“空中花园”。稍后城市青年又流行三七分的分头或西式发型。一些知识分子和富有官商阶层人士往往梳妆打扮,涂以发蜡油膏,福州人戏称为“苍蝇滑”,意即苍蝇停在上面都会滑倒。1949年以后,男青年的主要发式有分头、平头二式。“文革”期间,提倡工农化、革命化,因此流行理小平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男青年时兴理包头,即大背头、长鬓角。此后发式渐乱,有烫发者,有蓄长发者,有留辫于脑后者。一般中老年人和乡村农民仍爱理传统的分头或小平头,城市青年仍爱稍长之发,个别标新立异者则以光头示人。现代一般男子少有蓄须。

成年女子的发式各地各时期不尽相同。明代男女皆留长发,女子十五岁头上要插笄行及笄,以为成人论嫁的标志。清代及民国未婚女子梳长辫,额前留刘海,俗称“齐眉”。女子结婚时要上头。已婚女子则梳发髻盘于头上,发髻的样式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可谓五花八门,十分复杂。旧时福州地区的妇女多尚田螺髻,兴化湄洲岛的妇女有梳妈祖髻者,惠安女的发式则更复杂多样,闽北等地有柴耙髻等。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称:“梳髻头上,形如柴耙,曰柴耙髻。十七八岁,复掠发如凤形,戴以压发珠花、耳屎扒、茉莉簪等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成年女子的发式开始有了许多变化。除了发髻外,已婚未婚女皆可梳单辫或双辫,也有长发披肩者。“文革”期间,青年女子多扎两根羊角辫,同时也流行齐耳短发,称为“革命头”或“运动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年女性尚长发,年轻的多扎成马尾巴状,中年的也有盘梳成髻的。现在一些青年女子还时髦理短发,有的甚至与男子分头不分上下,背后望去,难分雌雄。老年妇女的发式一般较传统和保守,多见短发或盘髻。女性的发油种类也不少,现在商店的各种摩丝、护发水、洗发水等等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各地男女孩童的发式也很有趣。婴儿出生满月后,或将其胎毛剃光,或仅留一撮。闽东人称后者为“虾姑头”。两三岁后许多地方的男孩在脑门上留一撮头发,其余的全剃光,闽西人称其为“脑性毛”或“留干圣”,闽东人称为“元宝头”,莆田人称为“囟门撮”,不一而足。女孩在三四岁后开始蓄短发,闽西人称为“妹子头”,也有扎小辫的。旧时福州等地女孩四五岁时梳角鬃,形如小角。七八岁后多梳小长辫置于脑后,有称“头鬃尾仔”者。十二三岁前后,多将头发分扎两端披于头的左右侧,称为“螺髻”。十七八岁直至出嫁前,一般梳长辫,成为大姑娘。现代男女孩童的发式亦呈多样化,男孩一般多为小平头,女孩则多留长发,或齐耳短发,或扎小马尾巴,或梳双螺髻,不一而足,比较随意,更显童趣。

远古在帽子出现以前,初民“?发冒首,以避灵雨”(张亮采《中国风俗史》),将头发用绳子扎起来,盖在头上,防止风吹雨淋。商代以前,男人的头发多以绳子结扎,而且用兽骨、玉石制作的“束发器”罩于发上的也日渐增多。商代以后,束发的形式渐以梳辫为主,进入周代,这种盘绕于顶的头发,称作“髻”,《诗经》中就有很多描述。髻有“高髻”(古称“鬃”)、“卧髻”(称“髟般”)等的分别。头发稀疏之人,也开始使用起假发,所谓“秃而施髟也”。为了使束扎起的髻好看,用起了髟采带、羲带。妇女发式和男子大同小异。河南金村出土的青铜女俑,头发梳成两条大辫,下搭至胸前。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式以挽髻为主。其髻有堆在头顶的,有分向两边的,也有抛在脑后的。发型有“坠马髻”、“分霄髻”、“盛髻”等等。小儿头发也颇讲究,儿生三月剪发,留而不剪者为裟;发垂于肩者为髫;男孩之裟留在两鬓者为“角”;女孩之裟留在额头和后脑壳似马首者为“羁”;或者男留左,女留右,即谓“子生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裟,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礼记?内则》)。清代以来,男子按清律剃光了头上靠近前额的头发,后脑壳仍留发并梳成辫子垂于脑后;已婚妇女则以圆髻绾于脑后,俗称“绾纂儿”。青年女子多留长发辫,每天梳齐抿光,用红线绳先在近脖根处扎紧,再在其下,分三绺辫起,在近辫梢处用绿头绳扎起,有的则用花布条绾个“蝴蝶结”,以显俏丽。及至婚配,则要上头绾纂儿,其型制有“盘辫髻”、“螺髻”、“元宝髻”、“空心髻”等。河南民间挽髻者以圆髻为最。挽髻时,都要用黑丝线织成“网儿”套紧,再插上簪子。所有年轻女子,无论婚否,都要额前垂着一绺整齐的头发,俗称“汗淋儿”、“花剪儿”,也称“刘海儿”,其式有平剪和横抹一线盖于眉间,或垂于两眼前似遮非遮的;有微作弧线或月牙形的;有的额发梳剪得很稀疏,看上去似有似无的,等等。中老年妇女随着年龄增长,头发稀疏,喜将扎不起纂儿的头发,拢于脑后折叠起来,扎上“收发卡”,俗称“收发头”、“麻鸦雀头”。收发头简单易梳,城镇颇多见。也有挽成尖形(因头发少)的称“老婆纂儿”;还有将头发分两绺辫成两个辫子,交叉以簪子扎成蝴蝶状,人称“蝴蝶头”。清末,朝廷下达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诏令,但执行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一些通都大邑的士人、官僚和知识界人士中的男人相继剪去辫子,但乡村许多老年人仍留着发辫,有的虽剪去了辫子仍披发于肩。20世纪20年代后,妇女的发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城镇、学校等处的女青年,率先剪发。其发式有长短,长的披于肩上,短的和耳垂相齐,民间称为“剪发头”。后来剪发风扩展至乡野村里。从此旧时妇女以发式辨别婚配与否的观念开始动摇,梳辫或垂发于肩的,未必是未婚女子,不留纂子的也不一定没有结婚。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发式变化很大。剪去辫子的男子多留以“光头”,俗称“和尚头”。年轻人开始留起了“小分头”、“背头”和“平头”;女子剪发头日益见多,即使留辫子,也以两个短辫者为多,独辫见少。也有女子学男子头型留背头、偏分的。70年代后期,城乡男子留满头者相当普及,冬夏不戴帽。女子发式更是多姿多态,向浪漫型、开放型发展。男女烫发染发?油者日多。90年代以来,男子中又出现了光头和长发。光头者起明发亮,长发者披发肩上,均引以为美。

自古以来,婴幼儿的发式也有不少发展变化,较前代之“男角女羁”,似有相似之处,但其内涵更加丰厚。一般幼儿留“花剪头”,或称“小鹿角”,即在囟门上留一块头发,其余剃光。仅在脑后留一撮头发的称“狗尾巴”、“把式毛”。幼女只在耳上沿头顶一周留发,头顶扎一小辫。在民间,娇宠幼儿的发型颇多讲究,有将小儿颅顶剃光,沿耳际上、后脑前留一圈短发者,称为“铁箍头”;有将小儿脑后留一绺形似鳖尾巴的头发,称“鳖尾儿”;还有在头当顶留一绺长头发,称“蔓菁英”。民间以为留“铁箍头”、“鳖尾儿”和“蔓菁英”的小儿可“不生病、不生灾,长命百岁”。还有以留特殊发型为小儿“治病”的,如患疝气(俗称“气蛋”)的小儿,要留“偏坠儿”发型,小儿“气蛋”在左侧,就要留右侧发;在右侧,要留左侧发。实无科学根据,只是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期待和希望而已。旧时,小儿发型一般留至12岁,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后,小儿发型已不甚讲究。80年代以来小儿发型又成为寄托父母心意的标志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