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变化的快节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变化的快节奏分类:【中国民俗】 节奏的快捷是上海服饰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原因之一。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则可不拘。在初春或深秋之季,人们常在长衫之外,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以代马褂。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在穿着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即颇喜穿着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近现代上海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关于旗袍的由来,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根据满族女子的服装而来,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旗袍是传统的短液吐砑缀喜⒋佣?闪顺ぢ砑祝?纱搜荼涑晌?缧兄两竦呐?苑?巍4怂挡灰欢ㄓ械览恚??撬?泊?砹艘恢止鄣悖?梢圆⒋娌汇!F炫鄣奶氐闶强泶蟆⑵街保?鲁ぶ磷悖??貌牧弦运砍裎?鳎?凵闲迓?ㄎ啤</p> 有人对上海早期旗袍发展的20年间的款式、袖高、边饰、领头、开叉以及下摆的高低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旗袍的这种种变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927年,妇女地位有了提高,旗袍的下摆的高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囿于传统封建观念的束缚,还不敢较大幅度地升高,于是就在下摆处用蝴蝶折的衣边和袖边来进行掩饰,以防止过于暴露。因为这时的妇女(特别是年轻女子)已经走出了闺阁,到了社会里,他们需要和男人一样的生活节奏,需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工作,因此她们就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服饰,将自己过去的服装改造一下,以期与社会同步,旗袍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旗袍下摆提高是为了行走的方便,是为了加快生活的节奏。 1928年,旗袍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下摆提升到了小腿肚的上方,这样就更加方便行走。袖口还保留旧式短沂钡哪侵挚泶蟮男问剑??橇炜谝灿辛艘欢ǖ男律杓啤U馐钡钠炫郾冉虾裰兀?话悴挥孟恃薜难丈??畛S玫难丈?且趵丁⑸钭稀⒚倒搴臁⒍烊藓诘取</p> 1929年,旗袍的下摆进一步上升,几乎到了膝盖,袖口也随之变小,袖子越来愈短。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就在于,这时的西方流行短裙已经影响到上海,爱美的女性也开始纷纷仿效,因此就出现了旗袍变短的现象。 1930年,由于社会文明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旗袍的下摆又向上提升了一寸,袖子也不拘泥于中式服装的裁减方法,已完全仿照西式服装的样式了。这样的旗袍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可以使行走感到方便,而且还蹦跳自如。这种旗袍开始受到女学生的欢迎,随后慢慢地成为社会妇女服装的一种时尚而逐渐流行开来。 1914―1930年上海旗袍流行演变之曲线(徐华龙提供) 到了1931年,旗袍下摆开始往下变长,袖口的长度也恢复以往的适中的程度。但是与旗袍相配套的皮鞋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讲究时髦的款式,并注意鞋跟的高度,与此同时,这时的女性在穿着旗袍的时候,也开始注重整体打扮,其中发型与旗袍的配合就十分讲究。当时上海的名媛许淑珍由于非常讲究旗袍、发型、皮鞋的统一协调,因此显得庄重大方、秀美成熟,颇富大家闺秀的神态,受到上海女性的追捧。 1932年,西方服装的花边镶嵌,成为一种时尚,旗袍也开始问鼎花边,将当时非常昂贵的花边镶嵌在中国传统的旗袍上,一时间兴起了旗袍花边运动,时髦女性都纷纷穿着镶嵌花边的旗袍。这种文化的插入,不仅没有使旗袍失去往日的光辉,相反的却增加了旗袍的妩媚动人的色彩,更显洋气。当时颇有声名的沪上交际花薛锦园女士的旗袍四周就因为加上了高贵美丽的花边,而成为人们心中的最具魅力的偶像。著名的电影影后蝴蝶就穿过这样镶嵌有花边的旗袍,显得富贵美丽,当时的画家谢之光就曾经根据蝴蝶的这一打扮,画了一张月份牌,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到这种镶有花边的旗袍,体验出其魅力何在。 1933年,旗袍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但左襟开叉,就连袖口也开了半尺长的大叉,当时的电影明星顾梅君女士就曾经穿着过这样一种时髦的旗袍。此外,这时的旗袍花边依旧流行,只不过没有去年那么流行而已。 1934年,出现了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收了西式剪裁方法,使旗袍更加合体。所以这时的旗袍又加长了,而且叉也开得更高。女性穿上这样的旗袍,显得更加修长;再加上当时旗袍上要衬马甲,就更能体现女性的特征。就在这一年,旗袍还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就是把腰身做得很窄,这样就使女性的曲线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旗袍的改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它一方面使旗袍更具有了女性色彩,另一方面这种旗袍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一直到今天,人们还认为只有这种旗袍才能将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一年是旗袍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女性服装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因为它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点,使旗袍成为现代妇女人人都喜欢的一种新潮服装。 1935年,与去年相比,旗袍的下摆长度更加长了,有时连皮鞋都看不见。不过这时旗袍的叉倒是低多了。这是因为当时有一批时髦的女性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将旗袍的叉开得很低,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由于这些女性不仅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而且身材也非常美丽动人,因此很容易引起其他女性的注意,大家觉得这样的旗袍一反常态,另具一格,也是蛮有美感的,因此低叉的旗袍就由此而流行起来。 1936年,由于旗袍长得几乎拖地,人们慢慢地觉得行动不太方便,于是就改变了穿着长旗袍的习惯,产生了一种稍短一些的旗袍。这时袖子也随着缩短,不过旗袍的叉却又提高了一寸多。 1937年,旗袍的长度开始变短,同时袖子也变得越来愈短,一般的在肩下两三寸。这时的旗袍穿着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在右襟开缝,穿着时也不再先从旁边的袖子穿上,而是流行套穿。这时因为旗袍的外观已经完全改变了。 1938年,旗袍的袖子已经完全被取消了,长度也较上一年短了一些。 应该说,20世纪30年代旗袍发展到了一个十分成熟的时期,其造型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了一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服装。以后的旗袍大体离不开这样的模式,一直到50年代初,旗袍的式样虽有一定的变化,但仅仅表现在旗袍的长短、胖瘦及装饰等方面。而上海的旗袍在传统的民族服装里,还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因此就在审美方面产生重大的飞跃,它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要求和美学习惯。这时的上海旗袍不仅代表了中国服装发展的新阶段,而且还成为中国妇女的典型服饰而称誉世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