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叠彩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叠彩山

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桂林市区北部,因多桂树,又称桂山或风洞山,含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仙鹤峰等峰。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山石层层横断,如锦缎堆叠而成,因此得名。南麓有登山古道,约数十步可至叠彩亭。亭东为于越山,顶有于越亭,可览漓江秀色。叠彩亭上行至叠彩门,迎面有成仁碑,门右侧为仰止堂,过仰止堂即到风洞。此洞略似葫芦,南北对穿,前后开敞,中间狭窄,故洞中凉风习习。洞北口有迎风楼,建于明代,原名叠彩楼。据载:五代时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故名马王台,峰顶可鸟瞰全城,风光千里无不尽览。从此楼右行可至望江亭,再上行可达峰顶,顶上建有拿云亭。叠彩亭西为四望山。沿四望山西行,可至仙鹤峰和峰上的仙鹤洞。叠彩山石刻众多。风洞中有历代诗文题刻,还有摩崖造像19龛,大小共80余尊,为唐、宋时代作品。

位于市北区,由四望、于越二山及明月、仙鹤二峰组成。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山石构造层层横断,似彩绸堆叠而得名,唐人元晦《叠彩山记》有载。山多桂树,又名桂山,山中有“风洞”,也叫风洞山。南麓有登山古道,上为叠彩亭。亭东为于越山,亭西为四望山。进叠彩山门,是仰止堂,为明末抗清将领瞿式耜、张同敞成仁处。再上为风洞,洞穴横穿南北,凉风四时不绝。风洞北口有迎风楼,可望城北诸景。由楼右侧上明月峰,途经望江亭,树木掩映,檐翘欲翥。俯视漓江,在烟水苍茫中,别饶幽趣。明月峰顶,五代时楚王马殷建台于此,名马王台,现改为拿云亭。立拿云亭上放眼四顾,独秀、伏波诸峰毗邻相望,试一比高低。仙鹤峰上有仙鹤洞,亦为“穿洞”,其高踞峰头,宛如立鹤的大眼,炯炯有神。山谷有琉璃大屋顶亭榭,建筑宏敞。山脚木龙洞是漓江边又一游览胜地。叠彩山存历代摩崖石刻230件,佛像90余尊。

位于广西桂林市区北面。由越山、四望山、仙鹤峰、明月峰组成,山层横断,好似堆翠叠彩,故得名。相传昔日叠彩山多桂树,故又称桂山。曾因山上有个特异的风洞,故又叫风洞山。风洞形似葫芦,南北相透,中间仅能过人,前后两头敞开如厅,前名叠彩岩,后名北牖洞,一年四季凉风习习,有“清凉世界”之称。主峰明月峰海拔223米,峰顶有拿云亭,能远眺全城。另外,峰顶还有朱德、徐特立唱和诗刻于岩壁上,山上有自唐、宋历代以来的著名石刻,并建有越阁、叠彩楼、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等,南麓有登山古道,林荫翠绿,景色迷人。

壮族地区名胜之一。位于桂林市内东北隅。旧称桂山,亦称风洞山。唐桂管观察使元晦曾于会昌三年(843)六月在此山修路建亭,翌年四月建成。因岩石叠砌如屏风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名。山由明月峰、仙鹤峰、四望山、于越山组成。进叠彩门,即见寿圣亭,亭中竖立明式耜与张同敞为抵抗清军而牺牲的“成仁碑”。山麓有叠彩亭,始建于清代。山后有北牖洞,洞内有唐宋所造人像98尊。山腰有一贯通南北的风洞。洞口有叠彩楼,出楼右行有望江亭。人立亭上远眺,漓江自北蜿蜒南流, 山青水秀,令人心旷神怡。望江亭之东为于越山,山巅有亭, 名于越亭;叠彩亭之西为四望山,登山四望,桂林景色尽收眼底。从望江亭沿着200余级的石阶而上,即到明月峰的峰顶,此乃景区的最高处。由此下山, 回到叠彩门,再西行可到仙鹤洞,亦名瞻鹤洞, 东西洞穿,高明爽朗,宜于憩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