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度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度制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历代政府确定的关于计量物体长短的标准、度器、长度单位等的制度。古代最初用人体测量长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孙子?家语》)。用这种方法计量,因人而异,无法定的标准。《史记?夏本记》中有禹“身为度,称以出”的记载,根据当时某名人身体某部位的长度制造了“尺”,成为最早的法定长度单位。古代使用的长度单位有:里、引、丈、步、弓、跬、尺、寸、分、厘、毫、丝、秒、忽、微、、沙、尘、咫、寻、常、索、仞、幅、墨、端、两、匹、疋等。其中幅、墨、端、两、匹、疋为周制以前非通用单位;咫、寻、常、索、仞为周制单位,周以后已不用;微、、沙、尘为小数之名,实际无用。春秋战国时,各国度制虽无法保持一致,但在秦统一中国前已逐渐趋向于一尺长度在23厘米左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保证了度制的准确一致。汉承秦制,长度单位定为分、寸、尺、丈、引5级,都是10进位。西汉后期,度量衡渐趋紊乱。自东晋至隋,仅度的增长率就有25%。南北朝以后,度制形成大小制。隋文帝的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常用尺;小制则以秦汉古制为依据,用于调钟律、测日影及制作冠冕礼服等。唐户部下设金部,颁布法令确定了使用大小制的范围。唐以后度制相对统一,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尺库平度量衡制,营造尺,一尺相当于米制的32厘米。清长度尺较复杂,除工部营造尺外,还有量地尺和律尺,而民间则听用裁衣尺,四种尺长度都不相同。清咸丰八年(1858年)海关始用海关尺,简称“关尺”,1关尺=0.358米=14.1英寸。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准奏农工商部和度支部拟订的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并决定用米突制来确定营造尺的数值,遂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以供校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