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代户籍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代户籍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历代政府用以稽查户口、征课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亦称“籍帐”、“丁籍(册)”、“黄籍(册)”。户籍制度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 25家立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荀子?仲尼》)。战国时各大国都推行“上计”制度,郡县长官每年须将户口统计、税收预算等情况呈报国君。战国户籍多与军队中“伍”的编制相结合,以农户5家为伍。秦献公十年(前375年)建立“户籍相伍”制度。商鞅变法后,行“什伍连坐法”,户籍的军事化加强。秦户口统计差一户即为大误,乡官都要受罚,民户徙居必须报官“更籍”。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还“令男子书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定户律,各地每年8月“案户比民”,更造户籍,并3年上计一次。汉户籍已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曹魏以后,政府收入以户调为主,户籍偏重户数的统计。西晋进一步将应纳租调的户,按贫富分为9个等级,称“九品相通”,后为北魏、北齐等国沿用。魏晋南北朝期间,民户流徙严重,“迭相荫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晋书?慕荣德载记》),国家财政受损。统治者因此开始整顿户籍,控制民户。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行“土断法”,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户籍。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推行户籍制,十年(486年)又确立“三长制”,开始有组织地检校户口,编造户籍。到了隋代,户籍管理更为严密。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命州县大索“貌阅”,检视户籍。户口中自堂兄弟以下亲属必须分立户籍。后又颁行“输籍法”,令州县官吏每年依朝廷所定式样检查户口一次,定出户等,写成定簿。唐时户籍编制分三步,即团貌、手实、计帐,每年一次,然后根据手实和计帐,3年一造户籍。唐户籍制度趋于完备。民自黄至老都编入户籍,法律禁止兄弟在父母在世时别籍异居。各户在造籍年依资产多寡、丁口强弱分为九等,丁多者户等高,户税也高。唐户籍按土著或客居分主户、客户两类,另有课户,不课户的区别,“凡主户内有课口者,为课户”(《新唐书?食货志》)。宋户籍中也包括主户、客户两大类,但以有无土地等资产划分。主户包括官户、形势户及普通有田而纳赋供役的税户,客户为不占有土地的佃户。乡村主户又按资产高下分五等,其单行户籍册叫“五等丁产簿”,三年一造。宋各州县存留有版籍,载户口、人丁及财产等数;民户保存有户帖、户抄、户口变动,依式申报。无户籍制度十分繁杂,为历代所仅见。统治者将全国人口按民族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又根据职业分为军户、站户、匠户、灶户、僧道户、儒人户、打捕鹰房户等多种;根据社会地位分成官户、民户、驱丁户等;根据籍户先后分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等;按科差负担额分丝银全科户、减半课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推丝户等;还有也里可温、答失蛮等宗教职业户。所有这些人户统称诸色户计。不同户籍政治待遇、赋役负担各不相同,隶属和管理系统也不同,而且一经入籍,不能随意更动。明初开始整理户籍,核实户口,并设置户帖。帖内详细列明本户乡贯、人丁数、姓名、年龄、与户主关系和产业等情况,每年登记一次。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行黄册制度。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10年编造一次。明户籍分民户、军户、匠户三类,每类可再细分小类,如民户包括儒户、医户、阴阳户;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铺兵;匠户包括厨役、裁缝、马船;另外有灶户、僧户、陵户、园户、茶户等。各类人户须在黄册上注明,籍不准乱,役皆永充。清代户籍,有特别籍和普通籍之分。特别籍即旗籍、藩籍;普通籍即一般民户户籍。顺治初分军、民、驿、灶、医、卜、工、乐八类,后行户籍人丁编审制度,分籍为军、民、匠、灶四类。顺治十一年(1654年)定,“各直省人丁,或三年或五年,查明造册,谓之编审。每十年,又将现在丁地汇造黄册进呈”(《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七)。凡载籍之丁,60以上开除,16以上添注,增丁即增赋。摊丁入地、丁银固定以后,户籍与赋役完全脱钩,编审无补实政。乾隆三十七年宣布永停编审。但每年底向户部呈报人、谷细数的制度仍存,户口统计通过保甲系统进行。保甲制度作为户籍管理的基础,一直沿用下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