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的成年礼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的成年礼和分类:【风俗文化】 苏南水乡的“头” 古代,男女行成年礼的年龄不同,做法也不同,男子成年礼叫“冠礼”,女子成年冖叫“笄礼”,成年礼标志着由少年转入成年,社会承认并接纳他(她)进入成人行列,从此,他(她)在社会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享有权利和义务。古代用发式或头饰来标示人的年龄阶段。幼年时,是把头发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谓之“总角”,所以幼年又叫“总角之年”。童年时,儿童不戴帽子,将头发下垂,谓“垂髻”,所以童年又叫“垂髻之年”。女子到了十五岁,家里人为她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笄”簪好,谓之“及笄”,女子及笄即为成年了。 男子到了二十岁,戴上帽子,谓之“弱冠”。《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意即加冠之后,意味着男子走上社会,必须另起字号。平时在家自称或被长辈称呼是,用名;到了社会上被别人尊称,则用字。一个男子只有“冠而字”,才具备择偶成婚的资格。近代,男子“加冠”已不见了,但女子“及笄”还可见。在苏南水乡,少女年满十三岁,要举行“留头发”仪式,在举行仪式的那天,少女的发式由梳发辫,改为结“”,此后,她便一直要梳“头”。“”即是将头发束成发髻,盘在头后,再用银簪子簪好。银簪即类似于古代的“笄”。当天,少女的亲友要来庆贺,而银簪、银梳等头上银饰品,常常就是亲友携来的贺礼。近几年,这一带少女梳“”头的少见了,但“留头发”的做法仍然可见。 如今,有的学校和单位,为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举行“公民宣誓仪式”,国家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周岁即成为公民,并可领取到身份证。举行“公民宣誓仪式”,这与在我国沿续了二千多年的成年礼是一脉相承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