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代的采矿方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代的采矿方法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的采矿业始于原始社会。距今约1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开始从原生岩层采掘燧石。距今6000年左右的广东南海西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山西怀仁县鹅毛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采石场,已从露天开采向坑道开采过渡。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已有红铜器出现,早商已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青铜器,必然有一定规模的铜、锡、铅矿石开采。江西瑞昌铜岭商代中期大型铜矿遗址的发现就是证明。此遗址大部分采用竖井、平巷开采,只有极少数采用露天开采。井巷已有木支护,井深大都在8米以上。还有斜巷。用辘轳提运。西周至春秋战国的采矿遗址已发现多处,如湖北黄石铜录山遗址,内蒙古赤峰林西大井遗址,湖北阳新港下遗址,安徽铜陵、南陵、枞阳遗址。新疆伊犁尼勒克奴拉赛遗址等,它们具体反映了当时比较完整的采矿技术体系。竖井深达50~98米,采取竖井、斜井、斜巷、平巷相结合的采掘方式,同时又用各种技术手段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排水、提运和巷道支护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宋以前的采矿技术很少有文献详细记载,有的文献虽然提到采矿业,但很少讲采矿技术。宋代孔平仲在《谈苑》中才首次较详细地记载了广东韶关的铜矿开采情况。竖井已有200米。由于井深增加,井下空气流通不畅,出现了有害气体的积贮,也有了测识和避开有害气体的办法。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2中,记载了福建建宁松溪县瑞应场银矿的开采历史和开采技术以及矿场中的事故、冶炼、工匠生活状况等。明代《龙泉县志》记有比较详细的采银技术,但此书已佚,不能窥其全貌。部分原文被陆容收入《菽园杂记》卷14中。从《龙泉县志》的记载得知,明代采银矿井已深达千米以上,有了比较复杂的选矿技术。明代记载采矿技术的文献还有《广志绎》、《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等。清代记载采矿技术的文献显著增多,记载也比以前详细。比较重要的有《颜山杂记》、《黔书》、《广东新语》、《滇南新语》、《矿厂采炼篇》、《采铜炼铜记》、《滇南矿厂图略》及某些地方志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