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体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体诗分类:【传统文化】 旧体诗的一大类别。和近体诗相对,亦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区别。四言古诗可追溯到尧时《击壤歌》,《诗经》300篇为四言之大成。五言诗和七言诗产生于汉代。经汉魏、六朝,五言诗代四言而成诗之正体。汉代项羽之《垓下歌》、汉高祖刘邦之《大风歌》为七言诗之滥觞。经汉魏六朝因五言盛行,七言仅用于乐府歌行。如魏文帝《燕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晋代傅玄《车遥遥》、宋代鲍照《行路难》等均为杰作。至唐代五言渐衰,七言大盛。唐代古体诗与近体诗之不同点为:(1)句数不限定,(2)避开律格,不讲平仄,(3)押韵方式多样,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可以通押,亦可换韵。参见“近体诗”。 诗体名。与近体诗相对而言,指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或称古诗、古风等。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于平仄、对仗。一般是隔句押韵,可换韵。篇幅不限,可长可短。句子可整齐划一,也可长短兼用。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体。 四言诗指通篇四言或基本用四言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多有所见。《诗经》基本上是四言体。它盛行于周代及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歌谣也多用四言,但后来逐渐为五言取代,汉末曹操力行四言,写出了不少佳作。 五言诗指通篇用五言写成的诗歌。汉以前五言诗句偶有所见,但无完整的五言诗。后五言诗在西汉民谣和乐歌民歌中逐渐发展起来,汉乐府中已见成熟的五言诗。文人五言诗始于班固的《咏史》诗,至东汉末有《古诗十九首》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建安时“五言腾踊”,取代四言诗而成为最盛行的诗体。 七言诗指通篇用七言或基本上以七言为主的诗体。七言句起于民歌,《诗经》、《楚辞》中已偶有七言句式,后渐有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由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七言诗。南北朝时七言诗不断出现,或有名篇,如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等,至唐始盛,但很快为律诗取代。 杂言诗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长短不一的古体诗。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思想感情的表达。杂言诗最初出现于两汉乐府歌辞中,后世文人用乐府旧题写诗,多用杂言体。如唐李白的《襄阳歌》,杜甫的《兵车行》都属杂言诗。 此外,还有通篇由六言构成的六言诗。今见最早的六言诗是汉末孔融的《六言诗》3首。后人偶有为之,所作不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