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文经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文经学分类:【传统文化】 经学学派之一。古文,指战国时期通行六国之文字。古文经,指用古文书写之儒家经典;以其为先秦旧本,至汉代始从孔子壁中(见“壁中书”)发现,所用文字为古文,故称古文经。古文经学即指研究古文经之学派。古文经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重考证,而其流弊为繁琐。古文经学于西汉不为官方承认,未得立为学官,仅民间私相传授,被称为私学;西汉古文经学家以孔安国、刘歆为代表。东汉时期,古文经学盛行一时,贾逵、许慎、马融、郑玄等均为古文大师,东汉末年今古文经学合流,遂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六朝、隋唐经学,受古文经学影响亦较大。清代学者继承发展古文经学家之训诂方法以用于古籍整理和文字研究,有较大成就。参见“今文经学”。 经学中影响深远的学派之一。顾名思义,所谓古文经,就是用先秦古文写成的经典,与用汉隶写成的今文经相对,故称古文经。不过在汉初,经师传授的都是今文经,没有古文旧本,所以汉武帝即位之初设立五经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末年,封地在曲阜的鲁共王想扩修宫殿,就动手拆除孔子故宅,意外发现了藏在夹壁中的古文 《尚书》、《论语》、《孝经》、《春秋左传》、《周礼》等。据说,鲁共王进入孔子故宅,隐隐听见宅内有音乐之声,感到非常恐惧,就停止了拆除。孔壁中发现的这些经典,以及当时毛亨在民间传授的 《诗经》(习称 《毛诗》,以与齐、鲁、韩三家所传今文 《诗经》 区别),原来都是用先秦古文写成,与今文经相比,最初只是书写字体不同,篇数互有出入,即版本系统不同。今文经学是西汉的官方神学,古文经只是在民间流传。因为没有列为官学,远离朝廷政治,所以古文经学更注重的是名物训诂,即读懂经典文本本身,这样就形成了一种 “实事求是” 的学风。西汉末年,刘歆始大力提倡古文经学,抨击今文经学 “抱残守缺”,建议朝廷将古文经列于学官,遭到今文博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引发了持续两百多年的今古文之争。王莽执政时,曾将 《周礼》、《左氏春秋》、《毛诗》等古文经立为官学,并将其作为 “改制复古” 的理论依据。光武中兴后,便废黜了王莽所立的古文经,仍然以今文经为官学。但是,古文经学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体系,思想与方法等方面都与今文经学大异其趣,于是两派壁垒逐渐森严起来。由于今文经学蜕变为谶纬神学后,离经典本身愈来愈远,愈变愈荒诞离奇;而古文经学则以其朴实、严谨的学风,愈来愈受到士大夫的青睐,尤其是古文经学阵营中相继产生了贾逵、许慎、马融、郑玄这样渊博的大师后,今文经学就相形见绌,江河日下。东汉末年,郑玄以古文经学为本,并兼采今文说,重新注释儒教经典,这种杂糅今古文的经典阐释学号称 “郑学”。郑学给历时两百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暂时划上了句号。直到清初,顾炎武为反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流弊,又重新提出恢复古文经学。由于清初文网甚严,士大夫动辄得祸,于是都忌言时政,埋头去考证经典中的文字、名物、典章等,到了乾嘉时代,便蔚成风气,研究范围也从儒教经典扩展到历史、地理、艺术、科学等古代典籍,形成了以考据为特点的 “朴学” 或 “汉学”。这种与古文经学一脉相传的古典阐释学,是一种实证的方法,对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古文经学更偏重的是提供知识,而不是思想; 更关注的是学术问题,而不是政治人生。与今文经学一样,作为经学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古文经学也超出了学派的意义,它提供了阐释学的一种经典模式,即 “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古文经学在学术研究上的影响,比其在思想史上的影响要大得多。 儒家经学的一个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所研究的儒家经典为战国流传至汉代的旧本,用六国文字书写而成。汉代古文经的来源,一是西汉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时于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论语》、《礼》、《仪礼》、《孝经》等数十篇,二是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到的《周官》、《尚书》、《礼》、(《仪礼》)、《礼记》、《孟子》等,三是流传于民间的《毛诗》和费直、高相所传的《易》,四是宣帝时河间女子拆除旧屋时发现的《易》、《礼》、《尚书》各一篇,五是秘府藏书中的《周官》和《春秋左氏传》。河间献王刘德曾在自己的封国内立《毛诗》、《左氏春秋》博士,但在西汉朝廷未立博士。王莽时立《周官》、《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博士,东汉初即被取消。东汉光武帝时,立《左氏春秋》博士,旋即废除。古文经学于汉代基本为流传于民间的“私学”。其对“六经”排列的次序是: (1)《易》,(2)《书》,(3)《诗》,(4)《礼》,(5)《乐》,(6)《春秋》。如《汉书?儒林传》:“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次亦如此。这样以“六经”产生时代先后排次,反映出古文学派礼“六经”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所整理保存下来的古代史料,视孔子为史学家、教育家和儒学的先师。儒学之精神即在“六经”本文之中。其研究儒家经典不主微言大义,重在考察历史事实,向着阐明古代制度和古文学的方向发展,学风比较朴实。其于经书特别注重《周礼》与《春秋左氏传》。古文经典于西汉发现较晚,无传授系统,其可靠性始终受到今文学派怀疑。但《左氏春秋》学“汉为其后”的说法与“禅让”观念一致,迎合王莽的政治需要,得到王莽重视。西汉末到东汉末,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进行过多次争论,古文派力图证明《左传》优于《公羊传》,目的在为古文经学争取官学地位。刘歆是汉代提倡古文经学最力的代表人物。他曾建议立古文《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博士,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群起反对。刘歆写了著名的《移书太帝博士》,与今文经学博士们进行激烈争论。东汉光武帝时,尚书令韩歆上书,建议立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遭到今文博士范升反对,学者陈元支持韩歆,双方反复争辩,上书十余次。章帝时贾逵又与李博争论,认为《左氏春秋》优于《公羊春秋》,得到章帝支持,诏诸儒选高材生从贾逵受《左氏》、《焚梁》、《故尚书》、《毛诗》。古文学派一直受到居于官学地位的今文学派的压制,但其影响逐渐扩大。贾逵以外郑众、杜林、桓谭等东汉著作学者也都是文学家。马融、郑玄注经兼采今古文,而以古文为主。其影响自东汉至于隋唐。宋代理学兴起后,古文经学随之衰落。明末顾炎武倡言“舍经学无理学”,经学渐趋复兴。至清代乾隆、嘉庆间考据之学大盛,其吴派、皖派皆古文学派。考据之学由训古音韵以明许(慎)、郑(玄)之学,于整理古籍颇见成就。清末民初孙诒让、俞樾、章太炎、刘师培等仍以古文经学授业。至五四时期,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同时结束。 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汉代在山崖屋壁陆续发现一些隐藏的儒家古文经书。在辨认解释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建立了系统的训诂方法。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尔雅》和《说文解字》。古文经学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但流于繁琐。提倡文字学和考古学,后称“汉学”。西汉末刘歆欲立古文经,受到今文经博士的群起反对,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争论。此外,今、古文经争论不断。东汉末,郑学兴起,使今、古文经之争平和。明清之际,古文经学复兴,最著名的是乾嘉时形成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继承古文经学训诂方法并加以条理化,用以整理古籍和考究文字音义,有一定的成就。 汉代经学的主要派别,与“今文经学”相对立。《古文经》的主要来源:(1)鲁恭王从孔子宅壁中发掘出的《礼记》、《孝经》、《尚书》、《论语》; (2)北平侯张苍所献的《左氏传》; (3)河间献王挖掘出的《周官》、《礼经》;(4)鲁三老所献的《古孝经》; (5)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因其书写文字为六国时篆文,故称“古文”。其与今文经学的主要差别,参见“今文经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