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福佬系民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台湾福佬系民歌分类:【中国民俗】 福佬系民歌指用福佬语系(即闽南语)表演的民歌。 (1)福佬系民歌的构成和传承。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民歌体制主要为“七字仔”和“杂念仔”。据黄得时在《台湾歌谣之形态》中分析,福佬系民歌分为:(1)七字仔。以每首歌或每段词有四句,每句七个字而得名。歌词结构有如“七言绝句”。“七字仔”又称“四句联”,是过去台湾民间常用的歌词形态。(2)杂念仔。指“七字仔”以外一切长短句的民歌。每首歌的词句字数不一,形态变化万千。每句带以三、五、七个字的衬字。“七字仔”的福佬系民歌如: 台东调 “杂念仔”福佬系民歌如: 望春风 第二,不同地区的差异使福佬系民歌形成各自差异。民歌的分布与流传与福佬人聚集的地方有关。当年先民们从闽南渡海来台,主要落脚聚居在西部平原、恒春、北宜及其他地区。他们带来了家乡的民歌,在长期生活中,经过再创造,烙上了各地区特有的烙印。西部平原的福佬系民歌闽南味更浓,流传广泛的代表作如:诙谐有趣的《天黑黑》、感情丰富的《一只鸟仔》等。恒春地址较为封闭,同时受少数民族、客家人民俗民风影响,福佬系民歌多少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歌的特点,因此韵味独特,代表作有《恒春民谣》。北宜地区包括台北地区及宜兰地区,特别由于台北曾是清朝的省会、日据时期的总督府、光复至今的台湾政治文化中心,受各种外来文化影响较明显,因而闽南特色较为减弱。流传广泛的代表作如《丢丢咚》,曲调轻松,给人以愉悦感。句内衬腔明快灵巧,衬词生动形象,后被吸收进台湾歌仔戏曲调,称为“客人调”。 其他地区的民歌主要受客家音乐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福佬系民歌受的影响更大,在这类地区流传较广的民歌如《采茶褒歌》等。 第三,纷繁的民俗娱乐活动促使民歌更加绚丽多姿。台湾的传统民俗大都由闽南人带到台湾。闽南民俗素以繁纷著称,不仅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有时甚至一村有一俗。这些民俗活动往往与民歌同时展现。如台湾南部农村在农闲时节,往往要进行迎神赛会,其中常以牛犁田的娱乐活动表现生活情趣,由人分别扮成牛和犁,将平日耕田、播种、收割等农家生活一一以夸张的动作表现出来,再配以滑稽而又幽默的笑料,一唱一和,相互呼应。代表性的如《牛犁歌》,曲调深沉有力,再现了农民犁田的艰苦。 第四,通过歌仔戏的频繁演出和其他演唱活动得以传播。歌仔戏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最具台湾特色的戏曲。它最初是以闽南方言民歌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所以歌仔戏中保存了大量闽南方言的民歌。从台湾现存的166种歌仔戏剧本中,可发现大量的闽南民歌,有代表性的如《思想起》,由于在台湾恒春一带流播,又叫《恒春调》。全曲委婉柔美,深沉内在,有很强的抒情性,所以从原先主要抒发渡海先民们对闽南家乡的怀念,到后来有人借此曲调填唱反映爱情生活。 第五,演唱艺术使台湾民歌得以普及和流播。台湾演唱艺人往往以民谣的曲调为曲牌,与有故事情节的剧本相辅相成,边说边唱,促使民歌在民间进一步流传。 第六,小型歌舞中的许多曲调取自民歌,在载歌载舞中保存、发展、过滤了一批批民歌。如弄车鼓歌的演出中常以民歌一唱一答,增加可观性。 台湾福佬系民歌是移民台湾的闽南先民们生活的折射和写照,它产生于民间,有的在历代流传中不断被加工修改,以至今日不知作者为谁。 (2)福佬系民歌的主要内容。综观台湾福佬系民歌,其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爱情的倾诉。或男女双方互相倾慕,互诉衷肠;或表现离别的痛苦和思念;或表述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等。代表作如《六月茉莉》,歌中女子感叹时光流逝,自己盼望找如意郎君的愿望难以实现,只好以六月茉莉芳香自喻,发出难以言喻的怨恨。全曲为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每段四句,起承转合自然,旋律优美,富有抒情性。 二是对日常生活中感情波澜的描述。如生离死别、回忆往事等,代表作如:《送君珠泪滴》、《河边春梦》。 三是对劳动生活感受的表露。代表作如:《农村曲》、《捕鱼》。 四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宝岛台湾风光迷人,人们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环境的感受,代表作有《静夜星空》。 五是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当年闽南人渡过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移民台湾,大都有一种不安现状、勇于冒险的精神,延续至今则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这类表现闽南移民笑傲人生、不以成败论英雄、输人不输阵的拼搏精神的民歌,是台湾福佬系民歌中的重要内容,代表作如:《杯底不可饲金鱼》。 六是对社会现实的评述和反映。这类民歌实际是人们对社会看法的折射,也表现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代表作有《劝世歌》。 (3)福佬系民歌的艺术特色。福佬系民歌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播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即歌词内容大体相同,但曲调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最有代表性的如《天黑黑要下雨》。目前在台湾至少有五种内容相似但表现形式不一的这类民歌。有的用念唱方式朗诵,语韵优美,幽默诙谐。 赴台的闽南同胞带走了家乡的音乐,又因为语言相通,所以许多台湾脍炙人口的民歌也在闽南民间广泛流传,是海峡两岸都十分熟悉的民歌。现以两首有代表性的《天乌乌》为例: 天乌乌(泉州) 天乌乌(漳州) 泉州的《天乌乌》和漳州的《天乌乌》大体一样,都是宫调式,但也有小差别:泉州《天乌乌》,结束在徵调式上,强调大三度的domi两音,是domisol三音列结构,一字一音,为了唱得字正,不少字加了下滑音,整个曲子十分简洁,富有儿童特点;漳州《天乌乌》强调的是小三度lado两个音,旋律线起伏,活泼一些。台湾的《天黑黑要下雨》(原谱略)可明显看出是泉、漳《天乌乌》的继承和翻版,但也有所不同,如它是角羽小调式。由于经过改编,因而是较完整的二段体结构。A段的头八小节是A段高四度的模进,到第二乐句“掘啊掘”时,又重复再现,也是B段高四度的模进,第五小节的“阿分仔要煮盐……”又重复再现B段,只是两处的“盐”和“淡”字,作者都把节奏扩展开了,作了变化,最后加一个小尾声结束。全曲前一部分唱阿公挖了泥鳅回来,全家高兴;后一部分唱二老争吵,把锅打破了。每一部分各由两个乐段组成,旋律以第一乐段为基础,慢慢衍化,音域也逐段向上扩展,层次清晰,乐段的结尾处常用衬腔。语言朴实自然,音乐形象朴实无华,极富闽南农村生活气息。 再如台湾的福佬系民歌《桃花搭渡》也与闽南泉州的《桃花搭渡》、南安的《桃花搭渡》、漳州的《桃花搭渡》、漳浦的《桃花渡》等同出一脉,可明显看出其密切的关系。必须看到,闽台音乐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1980年以来,台湾福佬系民歌开始在闽南地区流播,最有代表性的如《爱拼才会赢》由台湾传入闽南一带后,立即风靡一时,几成某市的市歌。 第二,艺术风格以抒情哀怨为主,且呈现出多元性。“哀怨”是早期福佬系民歌的主要旋律,也是福佬系移民早期心态的反映。如《三声无奈》、《气食调》、《哭调》(山伯英台)、《送君珠泪滴》。有的一唱三叹,唱到哀怨处,让人悲情难抑。但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福佬系民歌也逐渐展示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如,饶有趣味的《车鼓歌》、《杂念仔调》(安童哥买菜)等;缠绵悱恻的《牛尾摆》、《百家春》等;轻松愉快的《六月茉莉》、《丢丢铜仔》等;激昂荡气的《爱拼才会赢》、《饮酒歌》等;幽默滑稽的《天黑黑》、《甘蔗好吃》等;深沉委婉的《雪梅思君》、《劝世歌》等。 第三,民歌主题的多义性。由于台湾许多福佬民歌在长期流传被多人删改,又因为民歌特有的模糊性,所以一些流传甚广的民歌,创作缘由和主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也更扩大和丰富了该民歌的内涵,使其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如发源于宜兰而流传于全台湾的民歌《丢丢铜仔》,随着时间的变迁、流传范围的扩大、歌唱用途的增加和社会功能的多样,其创作缘由和主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是昔时农业社会里,一种抖掷铜板的赌钱游戏;有人说它是记载宜兰人为繁荣地方,辛苦开凿火车隧道的奋斗故事;宜兰当地艺人说它是叙述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歌名为‘红尾latatiuh’;更有人强调,它是以双关隐语来影射男女一夜春宵的情歌”。 ① 第四,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相结合。早期台湾福佬系民歌由于口耳相传,在相传过程中由不同人进行增删修改,所以实际为集体创作,至今不知作者为谁,如《思想起》、《牛摆尾》等。后有人或在原曲调基础上创作了歌词,或在歌词的基础上创作了歌曲,或对词曲作了不同程度的创新;或完全由自己创作词、曲。仅以台北为例,邓雨贤于1932年创作了第一首闽南语歌曲《桃花泣血记》,后又陆续创作了《望春风》、《月夜愁》、《碎心花》、《四季红》等歌曲,被称为“台湾民谣风”。李临秋于1932年创作《望春风》、1948年创作《补破网》,至今传唱不衰,曾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李词”之誉。陈达儒于1937年创作的《青春岭》、《心酸酸》及后来创作的《港边惜别》、《心茫茫》、《阮不知啦》等闽南语歌曲长期传唱,为台湾闽南语流行歌创作者中的代表人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