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学、地理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史学、地理学

分类:【地域文化】

(一)经学

西汉董仲舒创立今文经学。

东汉末涿郡涿(今涿县)人卢植(?―192),青年时与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师从马融学经。钻研经学实义而不拘守章句,通古今学问,是当世著名的儒家学者。刘备、公孙瓒都曾受学于他。灵帝建宁年间任博士,官至九江太守。后归乡专力著书立说,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写有碑、诔、表、记6篇。与蔡邕、杨彪等共校《五经》,续补《汉纪》。中平元年(184年),任北部中郎将,镇压黄巾起义军,进兵广宗。晚年隐居上谷,在军都山(今北京昌平)收徒讲学。曹操曾称颂他说:“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魏晋时期,儒学衰微,曹魏尚刑名,两晋行玄学,幽冀又是兵家角逐之地,这里的儒士经学几乎不显于史。

十六国时期,赵魏幽州经学始有复兴,这主要是割据立国称王的统治者,需要借它以巩固其统治地位。 石勒在襄国立太学,前燕慕容隽在邺都令

子学儒,前秦在赵魏地招纳儒士等,都是上述需要的反映。

经学的真正发展,是始自北方统一后的北魏,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直至隋的统一。这个一百几十年间,在冀、幽诸州兴起的经学,可说是名家辈出、著作繁富的。这是因为鲜卑拓跋部在建立政权和进入中原过程中,加速了汉化和封建化。封建化,是指他们需要解脱原有的奴隶制,适应中原先进的封建制统治方式;汉化,是指他们需要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需要在官制、礼仪、律令等方面,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他们所重用的汉族高级官员,其本身又多是造诣颇深的经学家。如拓跋焘(魏太武帝)继位后(423年),擢用的汉族大地主仅在燕赵之地的即有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颍、渤海高允、广平游雅、清河崔浩等。这些人与拓跋贵族组成联合的封建政权。凭借他们的官势和学识,倡扬儒家经学,自然影响深远。高允解《左传》、释《公羊》(《春秋三传》之一,战国齐人公羊高著)、拾遗《毛诗》;崔浩注释《论语》、《尚书》、《春秋》、《礼记》等,都影响了一代经学的兴盛和发展。中山张吾贵、武邑刘兰分别在定州、瀛州立馆授经,生徒达千人。北地梁祚、华阴徐遵明长期侨居赵魏幽冀讲学,《北齐书?儒林传》说,燕赵“横经受业之侣,遍于乡邑。”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北朝儒生讲经(南朝亦如此),主要是郑学,当时盛行士族制度,贵族要表明白自己门第的清高,必须严格辨别亲疏尊卑的等次,极讲究丧服,郑玄注三礼(仪礼、周礼、礼记)最精密,因此讲丧服不能不依据郑学。另方面,须注意的是,北朝在思想界居于统治地位的,北魏孝文帝以前是道,以后是佛,奴才大地主的经学思想,只起附庸作用,其地位始终次于佛道。

(二)史学

这时期的历史编修甚是丰富,并创造了不少新的体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束皙在前人基础上,完成了《竹书纪年》。束皙(?―约303),阳平元城(今大名县)人,晋太康初年,官佐著作郎。学识广博,通古文字,受命校理汲冢竹书。竹书,为战国魏安?王(一说魏襄王)墓中所葬之书,其中有魏国史书纪年13篇,记述自夏朝至魏安?王21年事,还有周穆王远游四海事。竹书文字用漆书写,称蝌蚪文。简札错乱无序,先由学者卫桓整理,改写成当时文字,束皙承袭卫桓未竟之业,完成了整理考证,形成《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两书留世,他还撰有《晋书》帝纪、十志等。

2.十六国时后赵在襄国设史官修史,如《上党国纪》、《赵书》、《大单于志》等。前燕迁都邺后,又有《赵书》10卷问世。杜辅全据慕容氏起居注,撰有《燕记》一书。后燕董统在中山撰《后燕书》。

3.北魏、东魏、北齐时,史官多由燕赵士族领任。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诏集文士修史,冀州大族崔浩总监史任,高允并参与国史修撰,因“叙述国事,无隐所恶,而刊石写之,以示行路”,崔浩以国史案被杀,株连128人。高允得太子营救幸免于难。

北齐时,巨鹿下曲阳(今平乡)人魏收奉诏命撰《魏书》,渤海刁柔助编。天保五年(554年)成书,帝纪、刘传、志共计130卷。《魏书》在人物列传中的褒贬取舍方面,触犯了当世的某些门阀士族,曾一度遭受贬斥,魏收死后也被掘墓扬骨。其人其书,虽罹难坎坷,但却得到了后世史家的肯定。该书记叙了佛、道教在中国的传播,《食货志》、《天象志》等分别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等史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北齐史的撰述,最初有祖孝征的《黄初传天录》,述神武起居注,后有陆元规著《皇帝实录》,侧重于记高洋的军事活动。北齐亡后,王邵据邺宫起居注,修撰编年体史书《齐书》16卷。李德林著纪传27卷,隋初又增续,唐贞观年间,李德林之子李百药进一步整理,扩为50卷,是为《北齐书》。

(三)地理学

1.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涿州市)人。在北魏任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后为关右大使。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所杀。郦道元是一位勤学博览的地理学者,有《水经注》40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是记载我国河流分布及其流经地区的专书,相传为汉朝人桑钦所作,但据清学者考证,应为三国时人所作,作者不详。《水经》内记载河流142条,叙述简略。郦道元依据《水经》所载河流的分布,繁征博引,收集有关全国水文记载,详为考订,为之注释。河流所经之处,详叙其城邑建筑、人物故事、历史古迹、地理沿革,以及神话传说等,尤其对山水风景,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写。他以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不同形象的山水,祖国各种雄奇、秀美的山川形象,皆在他深峭清绝的笔下描绘出来。《水经注》不同于一般的注释书,实为一部山水城邑写实的创作。该书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专书,也是研究历史所不可少的要籍。这部书和西晋人裴秀的《禹贡地域图》18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也有缺点,《四库提要》指出:“至塞外群流,江南诸派,道元足迹,皆所未经,故于滦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要阳之建置,俱不免附会乖错,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为传闻失实。”

2. 杨墟之的《洛阳伽兰记》

杨墟之,北平(今满城县)人。生卒不详,官位亦难考定。《洛阳伽兰记》5卷,是一部记述洛阳佛寺风物和园林景色的作品,其序云:“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灭烬,庙塔丘墟。……京城表里,还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嬉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由这些描绘,可想见当年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的状况。他通过对佛寺盛衰兴废的叙述,反映出当世社会面貌和豪门、僧尼的浮糜生活,文中也寄托着他的吊古伤今之情。书中所记,以佛寺园林为主,而系以人事、掌故,极富现实意义,自然映现出北魏王公贵族奢华和沉溺佛教的种种情景。

3.幽冀方志

东汉李恂、卢植分别编撰《幽州山川屯田聚落》和《冀州风土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分裂、社会动乱,幽冀诸州军争割据尤烈,“一些文人学者或侨居江淮,怀念河北故土,或为标榜其乡里,或职掌幽冀诸州,欲彰扬地方吏治,纷纷著史修志以记地理”

和人文概貌。曹魏时卢毓撰《冀州论》,何晏亦撰有《冀州论》;晋裴秀撰《冀州记》,荀绰、乔潭亦各撰《冀州记》,陆?撰《邺中记》,张曜撰《中山记》;北齐李公绪、邢子励分别撰有《赵记》,虞氏撰有《赵地记》,阳休之《幽州古今人物志》,还有佚名作者的《冀州姓族谱》,当世士家豪门多以门第相标榜,亲疏尊卑门阀观念极重,所以豪门大族之家都修有宗族谱牒,以此来推论,当世在河北官位名望颇高的士家豪门计有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河间邢氏、渤海高氏、封氏、刁氏,北平阳氏等必当有家谱存世。此外,还有北齐广平(今邯郸东北)人宋孝王撰写的《别录》20卷,后改为《关东风俗传》30卷,书中含有大量北朝时期的燕赵史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