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马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司马谈分类:【文化精萃】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之父。武帝初年,官至太史令。学识渊博,曾著《论六家要旨》一文,首次将先秦诸子百家之说,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逐一评论其得失,观点明确,有见地。他推崇黄老之学,认为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需要,因此主张以道学作为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提出“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的论点。曾根据《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撰成史籍。死后,由子司马迁续成《史记》。事见《史记?太史公自序》。 西汉思想家、史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仕于武帝建元至元丰年间,官至太史令,尊称太史公。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纪》)。所著《论六家之要指》,首次将先秦至汉初各学派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评论了各家学说的长短及其与政治的关系。文中引《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认为六家皆“务为治者也”,这是所谓“一致”和“同归”。但各家学说所依据的师传不同,所提出的治理天下的方案不同,这是所谓“百虑”和“殊涂”。并认为各家学说各有所长所短,阴阳、儒、墨、名、法都有其“不可失”、“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不可不察”的长处,又有其错误或难以实行的短处。唯于道德家给于全面肯定,认为道德家学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全面肯定道德家,反映了作者的学派倾向,然而作者所说的道德家已非先秦的道家学派,而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新道家,即综合了各家之长的道家思想,也就是汉初流行的黄老之学。这里反映出的主张兼采各家之长,在综合融会中发展学术的观点,表现出汉初思想发展的基本特色。《六家之要指》讨论了人的精神与形体的关系,认为精神是“生之本”,形体是“生之具”,二者结合才有生命。“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欲编著史籍,志未竟而卒。临终对其子司马迁说,自孔子之后四百余年,诸侯兼并,史籍流散失传。汉代统一海内,又有不少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涌现。自己身为太史令而未能著书论载,废弃天下之史文,深为不安。嘱迁:“无忘吾所欲论著。”司马谈的学术观点对司马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史记》中常以《老子》的论点为依据评述历史人物,对汉初黄老学者尤为赞扬,与司马谈称赞道家的倾向完全一致。《史记》中一方面批评汉儒的鄙俗迂腐与谀主取宠,另一方面对孔子表示出深厚的崇敬仰慕之情,肯定儒家提倡的“王道”、“仪法”,与司马谈肯定“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的思想有承袭关系。司马迁批评阴阳家学说“周大不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依于鬼神之事”(《史记?封禅书》),批评法家“刻暴少恩”(《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亦可看出司马谈思想观点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