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吃不离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吃不离酸分类:【中国民俗】 湖南苗、侗都有嗜酸的习俗,所谓“吃不离酸。穿不离带”、“三天不吃酸,走路乱打颤”。归纳起来有素酸(泡酸、腌酸)、荤酸、煮酸等几种。素酸是将时鲜蔬菜,如青菜、黄瓜、萝卜、辣椒、豆角、蒜苗、竹笋之类洗净、晾干,然后置于淘米水制成的酸水或糯米酿成的甜酒坛内密封,浸泡一定的时间,食物便又酸又脆,十分爽口。荤酸有酸螺蛳、酸小鱼、酸小虾、酸螃蟹、酸鸭肉、酸鹅肉之类。煮酸是在煮鱼、虾、竹笋、蕨菜等时加入酸水,味尤鲜美。 酸鱼肉是侗族人招待客人的珍品。酸鱼的腌制有桶腌和坛腌两种。桶腌是先将鱼处理干净,放在缸里用山椒、食盐渍上三四日,取出晾至半干,放进腌桶,每放一层鱼,盖上一层糯米饭,逐层压紧,待腌桶装至大半后,再覆盖一块新白布,压平,压紧,加内盖,用重石头加压,再倒入少许清水,使之与空气隔离。这种腌鱼肉紧红润,香酸可口。腌制的时间越长,越视为珍品。坛腌的制作方法与桶腌同,放入坛中,加盖,坛沿灌以清水,防止变质。 苗族人制作酸鱼的过程大同小异。每年八九月间打谷子时,从水田捞回鱼来,剖去肚肠,放上盐、辣椒、生姜等,然后腌在坛子里,用笋壳叶封好,一个月后即可取食,不必再炒。每当贵客临门、小孩出世、红白喜事、祭祖办席等,都以酸鱼待客。 侗族人放塘捉鱼要吃鱼羹,意为尝新鱼。制作时,取鱼的内脏放锅内熬汤,掺糯米粉成粥糊状,称为“鱼羹”。新鲜的生鱼片也是筵席上的佳肴。进食时,备醋、盐、辣椒粉、芝麻、黄豆粉等各一盘,生鱼片沾醋和辣椒粉,再裹以芝麻、黄豆粉,酸脆味美。侗族还有一种很独特的食品,侗语叫“斗”,是一种生在水里的绿得发蓝的细嫩苔丝,风味与其他菜蔬全然不同。 土家族家家户户都有数只或十余只酸菜坛子,常年做包谷粉辣椒酸、豆角酸、胡葱酸、萝卜丝酸、大蔸菜酸等各种酸菜。每到酷暑季节,打酸菜汤喝,清爽可口。永顺的萝卜酸菜,在清代被列为贡品。民国时期,龙山的大蔸菜酸远近驰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