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吃新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吃新节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尝新节”、“新米节”、“六月六”。①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侗族地区,具体时间由各地稻谷成熟的早晚而定,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时早稻刚熟,家家煮新米饭,杀鸡宰鸭祭祀祖先,预祝丰收,还要演唱侗戏,进行对歌、斗牛等活动,各地风俗又有差异,有的请客,有的请出嫁姑娘回家将大量粽粑让姑娘带回婆家。②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湘西、桂北、黔东南一带。每年农历六七月间新谷登场时举行,多选“卯”日或“午”、“辰”日。据说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叫雄当的苗族青年,他为保护成熟的稻禾与野猪精搏斗,受伤死去,当地苗族在每年稻禾成熟时煮新米,祭祀雄当,后相沿成预庆丰收的节日,届时吃新米,摆鸡鸭鱼肉祭先人,举行斗牛、赛马、对歌、摔跤、拔河比赛,姑娘和小伙子还对唱情歌,跳芦笙舞。③白族传统节日。白族在水稻收割后,在场子上唱“大本曲”、“吹吹腔”,祝贺五谷丰登。取旧米新米各半煮饭,以示年年丰收,新旧相衔不断。④布朗族传统节日,布朗族在收获季节采回一束谷穗,杵新米蒸饭团敬献佛祖“帕召”,再祭寨神,尔后带回家孝敬父母,待长辈尝新后正式开镰收割。⑤阿昌族传统节日。把当年新产的籽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和结了双穗的包谷捆在一根竹棍上,整齐放在堂屋中,再用新米饭和鸡摆在祭桌上。传说阿昌人远古时只会种芋头,后来才学会种包谷。⑥傈僳族传统节日。傈僳族吃新节先用新米喂狗,然后全家人才能吃米。傈僳族的神话传说记载的是狗与天王搏斗,才留下三粒谷子,播种繁衍成了今天的玉米和稻谷。⑦景颇族传统节日。主人要请全寨男女老少到家里作客,共尝新米。吃新米时要先给狗吃,传说是狗对着老天叫,才把谷魂叫到地上。狗吃了以后给水牛吃,以表彰耕牛的劳动,然后才给老人吃,以示尊敬。⑧基诺族传统节日。届时青年男女在两座山上对歌,边唱边靠拢,会合后,爱恋者又双双分散开去。 亦称“尝新节”。湘西、桂北、黔东南等地苗族的节日之一。桂北的部分瑶族、贵州黎平的侗族也过此节。每年夏历六七月间稻谷快成熟时举行。一说古代有一个叫雄当的苗族青年,不辞辛劳,历经千难万险,从南海金银岛采回一蔸野谷禾,栽在苗山,苗山的糯谷就长得粗壮,获得丰收。此事被九万大山的野猪精知道后,在稻禾快成熟时前来破坏,被雄当发现,奋力与之搏斗。待群众赶来时,雄当已受伤死去。因此当地苗族在每年稻禾快成熟时, 用新米煮饭, 祭祀雄当,然后大家分食,以资纪念。相沿成为一个预庆丰收的节日。届时除了吃新米饭外,还有唱歌、跳舞、讲祖先故事及赛马、摔跤、拔河、斗雀等活动。 仡佬族较为盛行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八月间,新谷(稻谷)黄熟之际,各地仡佬族都要择吉日“吃新”,又叫“尝新”。这天,要摘取新熟的稻谷或瓜果等祭祀祖先。纪念他们开荒辟草的功绩并以示庆祝丰收,共享劳动果实。摘取新熟的稻谷、瓜果时,无论摘到谁家(包括其他民族)的谷果,都不会受到干涉,并认为是一件吉利的事,引以为自豪。 仡佬族“吃新节”的具体日期因地域、支系的不同而所定各异,但仡佬人对这一节日都十分重视,视为仅次于过年的重大节日。多数地区的“吃新节”定在“七月吃龙,八月吃蛇”即七月择辰日,八月择已日举行。贵州安顺一带的仡佬族多在农历七月的头一个辰(龙)日或戍(狗)日举行。这天,全寨男女盛装集于寨中古树下,几名男子杀祭猪,多数男女去田间采摘谷穗、包谷、瓜果、菜等,以新熟作物祭祖,并在桌上陈列酒、新谷、包谷、瓜、果及糯米糍粑等。烧纸点烛,请祖宗尝新,保佑家家户户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将新摘谷物与去毛祭猪、九串肉、24碗酒、饭等,集体按辈分排列拜祖宗。祭毕,土炮、鞭炮齐鸣,宰鸡一只,至村路口,将系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竿插在田中,以鸡、肉、酒敬祖。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磨基的仡佬族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过“吃新节”,这天,要拿酒、肉和新米饭到田间祭祀。祭毕,在田里选最大最长的三穗稻谷,两穗玉米,拿回家挂在灶上,之后,才吃新米和新包谷。 ①仡佬族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开镰收割之际,各地仡佬族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 (也叫“尝新”),祭祀祖先。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采摘新粮, 加工成新米饭祭祖先,纪念开荒辟草的祖先,庆祝丰收,共享劳动果实。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个别地区还杀牛祭天、杀马祭地。吃新日,贵州安顺、平坝、普定一带大多定在七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或戌(狗)日;关岭、郎岱、水城一带是七月择辰日、八月择巳(蛇)日,故有“七吃龙,八吃蛇”之说。吃新这天摘新,无论摘谁家(包括外民族)的,都不干涉,反而认为借此能让开荒辟草的仡佬族祖先领受是吉利的表现。此节在广西隆林磨基是八月十五日,这天要拿酒、肉和新米饭到田头祭祀;祭后摘最大最长的三穗稻谷和两穗小米,带回挂在灶上,而且必须在这以后才能吃新米、新包谷。仡佬族吃新节的日期和形式各地虽不一致,但都非常重视,视为仅次于年节的大节日,有的地区还一连祭供5―7天。②侗族传统节日。 一般在农历七月间举行。各地称呼和过节时间不一,有的称“打半”,意思是上半年过去了,农活也做完了一半,时间定在下半年的头一天,即农历七月初一。有的地方过“六月六”,也有的地方过“六月十二。”在早稻刚成熟时,家家摘取新禾,尝新米饭,并以鸡、鸭、鱼供奉祖先;同时唱侗歌、侗戏,斗牛等等。 亦称 “尝新节”。预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流行于湖南西部、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等地苗族中,亦流行于广西北部的部分瑶族、贵州黎平的侗族中。在每年夏历六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时举行。传说古代苗族青年雄当,为了保护苗山快成熟的稻禾,与前来破坏的九万大山的野猪精进行了一场搏斗,最后不幸受伤而死。当地苗族在每年稻禾快成熟时,用新米煮饭祭祀英雄,后形成了此节。节日里,除了吃新米饭外,还有讲祖先故事、赛马、摔跤、斗雀、唱歌、跳舞等项活动。 是苗族较普遍的节日。由于居住分散,各地粮食成熟早晚不同,故时间很不一致,一般是农历六至八月举行,或在秋收之前,或在秋收之后。前者为预祝丰收,后者表示庆祝丰收。其活动形式各地不一,规模较大、活动时间较长的是黔东南地区,如在凯里市的旁海、凯棠一带要先由几个大寨按传统日期顺序举行,到七月各地再集中到旁海举行盛大的芦笙舞会,称为“七月芦笙会”,观众常达数万人。黄平谷陇每年九月二十六至二十八举行的芦笙会是为了庆祝丰收,规模之大,亦与旁海齐名。 一般定为农历七月的第一个卯日,处于小暑和大暑之间。各地的庆祝做法略有区别,但都要摘取田间新谷,煮成新米饭,合家享用。比较大规模的,就是除了家人之外,还邀请亲朋好友、长辈师长一起到家里来过节。通常是这一天男女多不下田耕作,男子从田中选取新熟的稻穗,供于家中的神龛上,主妇则以新出的早米做饭或煮粥,采摘辣椒、茄子等应时新鲜蔬菜,下酒做菜,以庆丰收。在江西吉水县,家家户户在这一天宰鸡杀鸭、买肉买鱼,邀请亲友会餐,祝贺丰收。开宴前要用新米煮的饭、新米做的米?、一束未脱粒的早稻穗,连同鸡、肉、鱼及香烛、纸钱、爆竹、供酒向祖先及社稷之神叩敬致谢,然后开始聚餐。像天贶节一样,若遇上这一天天晴,人们还会暴晒书籍、衣褥,以防虫蛀。 水碓(余悦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