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吃茶讲和解纷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吃茶讲和解纷争分类:【风俗文化】 在江南水乡,旧时流行一种叫 “吃讲茶” 的习俗。即老百姓之间因种种原因发生了纠葛,双方坚持抗衡,又觉得不值得上衙门去“打官司”。就事先请好裁决人,双双来到茶馆,把知情者都请来,边喝茶、边进行民间的评理、判断,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此俗在绍兴一带曾非常盛行。 绍兴的 “吃讲茶”常在茶店举行。绍兴的茶店,临街处摆有两张与众不同的“马鞍桌”。这桌子一般茶客是不会去坐的,只有乡间街坊上有声望、有背景,且办事较公道的人才有资格去坐,他们在“吃讲茶” 中自然而然地成了调解员,当地百姓称之为 “店王”。绍兴人“吃讲茶”的规矩大抵是这样的:发生争执的双方,约定时间,邀请“某店王”和事情的知情者到茶店去,“茶博士”不管生张熟李、认识与否,给每一位到场的茶客都冲泡一碗茶,给“某店王”特泡一壶。然后先由争执双方各自向所有的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接着由众茶客发表意见,大家互相争论、评判,弄清是非曲直。最后由坐在“马鞍桌”上的 “某店王”据理裁决,茶客们附议: “某店王说了算哉!”于是被裁决为理亏的一方得负责付清这次 “吃讲茶” 的全部茶资,并向另一方赔礼道歉,纠纷也就得到处理。有时纷争的双方说不定还会握手言和呢。 同样的习俗,在安徽黄山茶乡,却叫“吃茶讲壶”。乡亲邻里的,平日里因些许的生活小事而结下疙瘩,在调停人的牵引下,双方带上茶壶,坐于一处,喝喝茶,讲讲理,气消理顺,也就握手言和了。“吃茶讲壶”实际是“吃茶讲理、品壶言和”的意思。 关于“吃茶讲壶”习俗的由来,史藉无考,但在黄山茶乡的老百姓中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元末,朱元璋起兵反抗朝廷,进军徽州路上,遇程、鲍两姓闹械斗,双方到朱营辨曲直。朱元璋接受军师刘伯温的建议,要程、鲍两姓的头面人物进营喝茶,并叫部下捧来各式各样的茶壶一百多把。朱元璋边喝茶边假装外行地向程、鲍两姓的头面人物说:“这方形的是佛山壶”、“这扁形的是宜兴壶”,“这鸭蛋形的是景德镇产。”程、鲍两姓人见朱元璋不懂壶艺,就争着辨说、介绍,回答十分热烈,紧张的气氛顿时得以缓和。这时,朱元璋呵呵大笑说:“你们黄山这地方山是名山,茶是名茶。壶是名壶。什么佛山宜兴、方形扁形的,你们不要再争来争去的,反正都是壶,是壶就好,是壶就好!”程、鲍两姓的头面人物一听,顿时悟出点什么,都态度软了下来,各自讲了许多自己的不是。朱元璋趁机说:“茶也喝了,理也讲了,壶也品了,我看还是和了吧。”程、鲍两姓也就依照朱元璋的旨意,握手言和了。 从此,程、鲍两姓“吃茶讲壶”的故事流传开了,“吃茶讲理、品壶言和”的习俗也就沿袭了下来。 不管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利用汉语的谐音现象来化解民间的纷争,我们不能不赞叹故事及习俗创造者的诙谐与机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