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各式喜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各式喜轿分类:【中国民俗】 男方迎娶新娘,习俗均用花轿,俗谚谓:“人生一世头一回,花花轿子抬一抬。”男方发轿之前,长者秉烛持镜,入轿照其四隅,称“搜桥”,是担心妖祟进入其中。搜轿完毕,才发轿。鼓乐旗伞前导,吹打着至女家。抬轿人的选择,一是年轻力壮,二是已婚,且元配妻子仍健在。富裕人家都用八抬大轿;贫者则以小轿迎亲。旧时,新娘坐花轿也是一种身价的象征,如不坐花轿被认为身价不高。由于花轿制作费用不小,尤其是精致的花轿,而使用的次数不多,所以只有少数豪门巨富有自备花轿,一般家庭需用时则向人家或专门的租售店租借,旧时有专供出租的花轿。民国期间上海还制作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轿”的大礼轿。民国初年,浙江镇海人周渭澄在南市九亩地(今人民路露香园路)创办物华号贳器铺,几年中物华号贳器铺即成为上海贳器业的首户。1927年,周渭澄的独子周宗余已行冠礼,周渭澄决心制作一顶更加华丽的花轿,既作为儿子娶亲花轿,以后又可出租,即从浙江象山请来10位木雕艺人,以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传统戏剧人物、花卉、动物画册《马骀画宝》,为底本,叫工匠参照新舞台演员的戏剧造型设计花轿图案,花轿全部用黄杨木雕刻,刻制贵妃醉酒、狄青征西、穆桂英挂帅、太白醉写等戏剧故事,人物造型以及花卉虫鸟不知其数,雕品外用金箔装饰,并用100只小电珠相串,取名“物华号百子(珠)大礼轿”。轿身总高近4米,须16人抬起。由于该花轿一直到1936年完工,历时十载,费资几万,而其子则早已成亲而未用上该轿。由于轿子的工价过高,其租金昂贵,完工后仅出租过两次。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市被炸,物华号贳器铺被迫迁法租界,由于周渭澄已逝世,其子周宗余改做煤油生意,贳器铺大部分出租用品毁坏或转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周宗余将大礼轿捐献给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即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00年起该轿陈列于上海东方明珠底层的上海历史陈列馆展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