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安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吉安戏分类:【中国民俗】 是地方大戏剧种。它产生在吉安地区,是一个综合了高腔、昆曲和乱弹诸腔的古老剧种,其流行地区除赣中、赣西、赣南等地外,还到达了湘东一带。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已无班社存在,是一个失传的剧种。 吉安位于赣江西岸,旧称“庐陵”,是江西富庶的地区之一,有“金庐陵”之称。自唐朝大庾岭开凿以来,赣江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要道,吉安正处赣江要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戏班带来了许多声腔,与当地戏曲交流融合,于是酝酿了一种新型的地方剧种。 据徐渭《南词叙录》记载,明中叶,江西弋阳腔向湖南、广东发展,吉安是其必经之途,所以也成为弋阳腔的活动地区。明万历以后,吉安地区的戏曲除传唱弋阳腔之外,还从安徽吸收了“徽词雅调”的高腔。崇祯年间吉安府泰和县肖仕玮在《肖斋日记》中提到的四平调就是当地流行的“徽词雅调”的别名。这类吉安高腔对长沙高腔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昆腔传到吉安地区时间较早。明末崇祯年间,泰和县就有昆腔班演出,其班社大多来自江浙等地,所演剧目皆系昆腔名著。到了清康熙、乾隆时期,昆腔在江西各地渐次站稳脚跟,因而出现了一种高、昆合班的形式,为吉安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清代中叶以后,江西中部地区以赣江为界,东有宜黄腔(二凡)的兴起,西有湖南楚剧的传入,于是在吉安一带出现了诸腔鼎盛的局面。经过长期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吉安戏汇集各类声腔而更加丰富起来。其中,由吉安戏结合吉安采茶戏的二凡调,至今仍旧名为“宜黄腔”。这时虽然唱高腔、昆曲,但其基本剧目却以南北路为主。这种融合高腔、昆曲和乱弹诸腔的吉安戏,其音乐唱腔既高亢、刚劲、粗犷,也有似昆曲、四平腔的绮丽、纤细、幽雅之长。它的角色行当齐全,基本上是生、旦、净三行九角的建制,另外还增加了闺门旦和武旦。道白为上韵的吉安官话。表演程式化,但较接近生活,武戏开打有真刀真枪、喷火等技巧。 清末以后,由于湘剧班社不断深入江西袁州、瑞州(今高安县)、临江、吉安、抚州等府,因此,吉安戏又有汉调之称(湖南湘剧在清末亦称汉调)。民国期间,安徽梆子戏分两路进入江西,其中一路沿长江以西经鄱阳湖流入南昌,再由南昌传至抚州、吉安等地。于是,吉安戏中又兼唱安徽梆子。 从清末至民国年间,这种深受外来剧种影响的吉安戏,在吉安所辖各县的演出甚是繁荣。吉安戏的专业班社,在民国时期尚有临庆堂、福兴堂、新临堂、福庆堂等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临庆堂在赣州府兴国县演出时,改名为“京汉临庆堂”,既演吉安戏同时也唱京剧。不久,它和京汉福庆堂到赣州同台演出了很长一段时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吉安戏受到京剧的冲击很大,只能转入乡间演出。自吉安戏班纷纷改唱祁阳戏或京剧后,这个古老剧种便走向衰亡。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