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吊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吊唁分类:【地域文化】 塔吉克族丧葬习俗之一。发丧时不分男女老少亲疏,一律直接派人逐村报丧。吊唁仪式十分隆重。届时村里停止一切活动,如劳作家务等。吊唁仪式在丧家门口举行。吊唁开始前,须先缝制白殓衣。殓衣有男式、女式之分。缝制殓衣的线须从缝制殓衣的白布上抽取。殓衣缝好后,将尸体裹于其中,从屋内抬到门口。接着,由宗教人士主持吊唁仪式并领做乃玛兹。男人们净身后一起做乃玛兹,女人们则围坐在一起,不参加祈祷。这时不许哭叫,入葬后,再次做祈祷,之后,吊唁者一一走上前去,吻死者家属的手,并劝慰丧家节哀。吊唁仪式结束,大家还须净身,在屋内做一次祈祷后,吃丧饭。死者家属不可食用丧饭。 吊唁之俗自古以来在各地民间普遍流行。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亲友所送的被单、毛毯之类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亲家或至亲的“轴”一般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在莆田、仙游等地,出嫁女须备办一担祭品,诸如猪头、米粉、金针菜等山珍海味,俗称“盘担”来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礼品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补送会再死一个人,民间对此十分忌讳。现代城镇各处吊唁时送花圈、挽联者也常见。在外地的亲朋好友无法赶来祭奠,一般就发唁电或打电话表示哀悼。 旧时各地民间在大殓祭棺之后,一般要停柩待葬一段时间。短则过旬(七天),长则几个月、几年甚至数十年不下葬,故从发丧起49日内均可吊唁。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载:“发丧受吊率四十九日,历时既久,执事多疲而简于礼,近稍减为二十一日或十四日。”按照旧礼制,凡来吊者,孝子俯伏于旁,吊毕出位叩谢,并须举哀陪泣,故有“孝子头,磕破头”之说。若长辈前来吊唁,有的要以鼓乐迎送。民国以后,吊唁提前到小殓后进行,一般亲友吊唁时行脱帽三鞠躬礼。现在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停柩不葬的陋习已不见。 人去世后,亲戚朋友接到来人报丧后都要前去吊唁。乡邻吊唁一般比较简单,带几张纸和简单的礼品跪在亡者遗体前,点燃几炷香,把所带纸张烧了,并磕几个头,将所带礼物交给记礼先生即可。亲戚则根据与亡者之间关系的疏密,所带礼物有所不同,关系越密,礼物越重。吊唁期间,孝子们时刻跪在灵柩前,特别是戴重孝的孝子,不能无故离开灵柩,叫“守灵”。每当有人来吊唁时,要不时痛哭,以示对亡者的怀念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之情。还要请阴阳念经,以超度亡灵。吊唁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三五天或七天,也是根据季节而定。请来阴阳先生卜算,看就近有无合适的日子下葬。其间还要选墓地、打基。如果有家族墓地,亡人的遗体就在家族墓地按辈分埋葬;如果没有墓地,则请风水先生按风水要求选择一处“风水宝地”作为墓地,并定好朝向。打墓的时间也要请阴阳先生择定。打墓之事一般由请来帮忙的乡邻去完成。 汉族葬俗守灵 (陈长祥 摄) 也称“吊孝”(土语),是对死者悼念的一种重要形式。亲族、邻里结伴而来,一般同辈鞠躬四次,晚辈跪拜四次,然后哭灵。孝子们要在灵旁跪叩陪祭,女儿、儿媳往往号哭且哭中有词,节奏分明。最后,要屈膝跪拜来吊唁者,谓之“谢孝”。旧时,富商或官僚之家理丧,要聘请大商号经理及有治丧经验的全可人,为其主办丧事。下设账房,聘请会计,负责整个治丧的收支,包括收受纸盘、金钱、幛子、挽联、诔词、挽诗、匾额等奠礼。 吊孝中最隆重、最有特色的要属出殡前一天的开吊仪式。开吊前,要聘请阴阳先生测算出开吊时辰,然后由茶房与主家共同商量发放帖子的数量。这种帖子俗称“大帖”,宽2.3尺,长1.5~1.6尺,字体为扁宋体字竖写,灰纸黑字,内容与铭旌类似,只是大帖一定要写明开吊的时间和出殡时间。一般亲朋好友要据此在开吊前来死者家送礼。其礼多为蓝色丝绸,并缀一白纸黑字条幅或幛光子(是专门店铺印好的,只须填丧主及送幛人姓名即可),上写“××千古”、“××安息”、“一拜永别”、“驾赴瑶池”等套语。开吊前茶房要装点灵棚,将亲友所赠幛子逐一排列悬挂。在老天津卫,看这家阔不阔,地位势力如何,灵棚悬挂的幛子是一个典型标志。另外,还有一个标志,即“晾杠”。晾杠是将租赁来的棺轿和仪仗执事在出殡前一天摆放在宅院门口,供亲朋邻里检阅。人们认为“晾杠”还有去除邪秽的意义。 轿帷和仪仗执事有蓝色、绿色、红色之分。大部分都使用蓝色,绿色多为男用,红色则必须是80岁以上老人才用,俗称“老喜丧”。逢此,连棺罩和大杠也都是红色,女眷要戴红喜字绒花,家中还要吃喜面,至今还能看到这种遗风。此外,富有之家还讲究出殡使用新轿帷,称“头水货”。 开吊仪式由阴阳先生主持,包括“大祭”、“点主”、“移棺行路”等内容。“大祭”是在中午举行,家人要向死者影像告别,焚烧纸钱,号啕大哭。若有客人来吊,孝子们必须陪跪、陪祭,几乎一天不能站立。当来客吊毕退出时,孝子必须叩头致谢,俗称“谢孝”。 “点主”是在下午4点左右进行。老天津卫讲究“文官点主、武官祭门”。文官点主,即请一位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或名人来为死者的灵牌儿,即本主牌“××之灵(或‘神’)王(墨笔)”的“王”字上用朱砂笔点上一点。之所以要请文官来给死者灵牌儿“点主”,是因为孝子们认为文官的显赫身份能为死者带来福运,使其在阴间受到尊重。因此,点主的形式不仅为了炫耀,也带有祈福的心理色彩。死者家属对点主的文官格外尊重,不能有一丝怠慢,一般都是届时派专人用车接送,最后还要派专人送去一桌酒席以表感激之情。 在开吊的一整天时间里,吹鼓手要根据阴阳先生的示意,按时吹奏。僧、道早、午、晚3次诵经超度。每有亲友来凭吊,僧、道即以敲木鱼儿、磬通报孝子,来一拨人敲一次。另外,须有酒席处派专人为来客安排宴席,从早到晚不间断。由于是开放式的宴席,随来随吃,其中自然少不了吃白饭的人。 “移棺行路”,是开吊的最后一项仪式。移棺,由阴阳先生择定时辰,届时将棺木稍微挪动一下,以此证明死者已走上赴阴间的路了。家人要再次为其送路,并行三叩九拜礼,僧、道诵经吹奏,焚烧纸钱。送路这种祭奠形式,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形式较简单,时间上有所变化。一般是在尸体火化前一天晚上12点以前,家人一同到街头十字路口处焚烧纸钱及各种扎彩,痛哭一场,然后绕路返回,不得走回头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