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吊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吊孝分类:【中国民俗】 在冀东、冀中一带俗称为“吊纸”。乡邻亲友一般都等丧主将亡者安排停当,报过庙后,即陆续到亡者家中吊孝。在冀中一带,在亡者院门口放一面鼓,专人负责,来男吊孝者敲两下,来女吊孝者敲一下。冀东一带在鼓乐班中,专设一人“掌号”,就是吹大杆喇叭。如果男人来吊孝,则在门口朝院内吹一个最低调的哭音;如果女人来吊孝,则吹一个高五度的哭声。陪哭的孝男孝女根据门口发出的信号,即知来吊丧者的性别,以便做好准备。来吊孝的妇女一般带纸钱、碎锞子,先到灵前烧纸,后到亡者灵位前哭吊。哭几声便有人劝,一般关系的一劝即停。男的来吊孝多带挽幛、二踢脚、纸钱,进院门有人接,有人帮助烧纸钱。大管事依次喊:“整冠,打尘,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吊孝者依次完成这些动作,大管事的又喊:“上请。”即可到客房休息。过去也有少数富裕人家备以酒食的。每次吊孝者来,灵前的孝子孝孙都要跪拜痛哭,最后孝子还要到客房给吊孝者磕头,叫谢孝。 在冀南邯郸县一带,给帮忙者、吊孝人送的白布叫“利辞”,辞去不祥转为吉利之意。20世纪70年代以前物资供应紧张时,经济困难的丧主赠的“利辞”小,如今物资充裕,人们经济状况普遍好转,“利辞”布块比以前大多了。在肥乡县一带,叫“利刹”,刹去不祥转为吉利之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