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名字形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名字形态分类:【中国民俗】 河南民间人们的名字或一字或两字,一般不超过两字,主要分“大名”和“小名”。 小名。人在哺乳期间所取名字称“小名”,也有称“乳名”、“奶名”或“贱名”。小名多在小儿“满月”或“百天”时,由其祖辈选取,也有抱到外边路上请相遇的第一人予以选取的,称“闯名”。 大名。小儿长至六岁上学时正式起的名,称“大名”,因为上学而起,也称“学名”。旧社会,贫穷上不起学的人家,多无“学名”,其大名也多在订婚时选取。也有一生不取“大名”,直叫“小名”至年老者。近代以来,城乡民间为子女起名,大部分为“一次定名”,即小儿满月后所起名字便为其一生的所用名字。“一次定名”者,父母在呼叫时,许多把其名中的一字叠音相称。如其名为“冬花”,便叫做“冬冬”或“花花”以示亲爱之情。也有依其排行称作“二妞”、“小三儿”,等等,俗谓之“爱称”、“昵称”。为子女取名选字,或以生地,或以时代,或以其相貌性情,或以事就物,或明于字,或隐于义,饱含着取名者的各种希望、要求、理想、禁忌、信仰和喜恶。 族名。许多名字还和宗族的“字派”、“辈字”相连,成为区别其在家族内“辈分”、“派系”的标识,俗称“姓名序辈”。序辈之名也称“族名”、“祧名”。一个人的“正名”选定后,讲究之家沿用古制还要取“字”。字多由本人据名选取,民间取字者多为“小康人家”或“书香门第”,一般取字者甚少。 别名。除了“正名”,民间还有各种“别名”。如当了和尚要取“法名”,信教要取“教名”,学艺要取“艺名”,从事技术等各种专业的要取“业名”;当作家的要起“笔名”,等等。 诨名。别名之外还有“诨名”,俗称“绰号”、“外号”、“混号”。取绰号是河南民间普遍流行的习俗。“绰号”据说始于夏桀时,《吕氏春秋?简选篇》称:“夏桀号‘移大牺’,谓其多力能推牛倒也,此为混号之始。”河南人起“绰号”多是由周围之交往者根据其相貌特征、生活习性、思想品德、职业特点等而起,先由一人叫起,众人公认而呼之成俗。也有自命其“号”者,多为民间文人,他们将个人的志趣、寄托、癖好、形貌、业绩、才调以及居处、收藏,表示在自己的名号上。他人所取绰号的含义有两种:一为表示赞扬、羡慕和崇敬之意的,一为充满着鄙视、贬低、嘲笑之情的。涉及思想品德方面的贬义“绰号”多不当面称呼,然本人也大多知晓。对于其他方面的绰号,有些虽然似为粗劣,如生理缺陷方面的称呼,但称叫者不抱恶意,呼之既久,本人习以为常,反成为“亲切之昵称”。称绰号之风习行于全省,焦作一带尤为突出。如沁阳人有“人不得外号不发家”之说,可知绰号之普及。民间绰号善于概括一个人性格、特征、思想品德和办事能力。如对性格倔强者,称“犟筋”、“二杆子”;对思想品德差、自私自利者,称“跌地精”、“夹指头”;对办事能力强者称“小诸葛”;对脑子迟钝的称“半转”;对于上捧下骄者称“麦引”(即“麦芒”)。称叫外号时,要加上被叫人之姓,诸如“张犟筋”、“李半转”、“王麦引”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