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名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名实

分类:【传统文化】

关于实质和概念的哲学范畴。“名” 指名称、名分、概念,“实” 指实质、实际、实在。名和实之间的关系,或者名符其实,或者名不符实,那么,是以名为主,让实际迁就名呢,还是以实为主,让名符合实际? 这在最开始,并非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而是形而下的政治问题。如孔子所谓 “正名”,就是要求贵族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的名分,不得违背等级制度的规范。这是以 “名”为主,让实际符合“名”。后代法家所谓 “循名责实”,就是按照这一思路提出来的。战国时代,“名实”关系才上升为哲学问题,墨子主张 “取实予名”,认为 “名”是 “实” 的反映; 庄子主张 “名者实之宾”,以 “实” 为主。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先秦名家,则从逻辑学的角度对 “名” 即概念的性质特点及 “名实” 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命题,如 “白马非马”、“犬可以为羊”、“犬非狗” 等。这些命题超出了当时常人的思维模式,因此被视为 “诡辩”。

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名,指名称概念;实,指客观事实。名实关系所探讨的是名称概念与其指称的客观事实是否相符、怎样相符的问题。对此,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出现了种种“名实相怨”的现象,从而引起人们对名实关系的哲学探讨。孔子较早提出了“正名”问题,主张为政必须首先“正名”,要求人们的行为不能逾越君臣父子之间应有的等级名分,实质是用过时的周礼之“名”去匡正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以名正实是唯心主义的名实观。墨子提出“取实予名”的观点,批判儒家尚名轻实的“正名”思想,认为判断认识不在于口头上怎样称谓,而只能以所取的事实为依据,“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墨子?贵义》)。老子认为通常的名称概念只能概括具体的事物,而不能用来概括作为宇宙本体和总规律的“道”,提出:“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可以名说的都不是永恒的“道”和“名”。实际上指出了任何名称概念所概括的内容都是有其局限性的。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规定性的“无名”才能概括“道”。庄子提出“名者实之宾”(《庄子?逍遥游》),认为“名”是从属于“实”的,二者犹如宾主关系。但又认为“名”难以完全符“实”,只有“无名”才是完美的。《管子?心术上》提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强调先有事物后有名称,不得无实而虚延其名,主张“循名而督实,按名而定实”。按照名称来考察确定是否符“实”。《尹文子?大道上》提出:“名以捡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捡名”主张“名”与“形”、“事”相互吻合。名家注重考察名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惠施一派夸大名的相对性和事物的共性,抹杀了事物质的差别性,提出“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庄子?天下》)之类的命题;公孙龙一派则过分强调名词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割裂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如提出“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之类的命题,后人批评名家是以“名”乱“实”。后期墨家提出“以名举实”(《墨子?小取》),认为名称概念是表达客观事实的。战国末期的荀子对名实关系有较系统的考察,认为名称概念指称什么样的“实”,并非固有的,而是来自人们的“约定俗成”,“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强调名与实的相符,同实者同名,异实者异名。主张名称概念要适应变化了的事实,既要有一定的继承性,又要有一定的发展,“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在名实关系上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韩非提出“名实相持而成”(《韩非子?功名》),特别把名实相符的思想用于考核臣下推行法制,主张在考察臣下时,应该“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循名实而定是非”(《韩非子?奸劫弑臣》)。君主应按照臣下的职责名分来捡臣下的政绩。秦以后,对名实关系问题仍然有哲学家探讨,但在普遍关注上已不如先秦时期。

古代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墨子?经说上》)。“名”就是今人所说的概念,“实”就是概念所称谓的事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急剧变化,“名”与“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名实关系逐渐由社会政治问题发展成认识论问题,成了百家争鸣的重要问题之一。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想用辩证社会等级名分的方法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实际上是要以名正实。老子认为,名称、概念无法把握“道”,只有“无名”,即不用任何名称,才能正确把握“道”。墨子提出“取实予名”,根据事物的客观情况,予以相应的名称。后期墨家进一步提出“以名举实”,认为概念、名称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公孙龙著《名实论》,强调“名”与“实”必须相当:“夫名,实谓也”。荀子总结先秦名实之辩,认为“制名”的目的是“指实”,即“明贵贱”,“辨同异”(《荀子?正名》)。另提出“共名”与“别名”的相对性思想,批判“以实乱名”、“以名乱实”,“以名乱名”等错误。韩非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奸劫弑臣》)。先秦诸子关于名实问题的争论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导致了中国古代“名学”即逻辑学的建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