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后代诸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后代诸师分类:【传统文化】 隋唐以来,由于道绰、善导诸僧人的大力提倡弘扬,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主要修行目标的净土信仰,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其他各宗,如天台、法相、禅宗的一些僧人,也纷纷就有关净土的教义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直接以净土往生为自己修行之归宿,于是进一步推动了净土教义的发展。后代把一些宣扬净土教义卓有成效的大师,或者是一些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净土往生之修行的高僧尊为净土宗的列代祖师,于是出现了所谓净土五祖、七祖乃至于十三祖等传法世系。自中唐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这些所谓净土诸祖中,真正对净土思想的发展较为重要的,有法照、延寿、盐宏、智旭等诸人。 法照大师,被尊为莲宗四祖,但他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是唐代宗、德宗时期的净土宗僧人,而且代宗时曾为国师,可见他在当时也是名重一时。据说他起初自东吴入庐山,因追慕慧远的遗风,于是在庐山结净土道场,修念佛三昧。唐永泰年中(765―766)去衡山,拜承远法师为师修习净土。承远法师也是唐代一位宣扬净土往生的僧人,后被《佛祖统纪》列为莲宗三祖。法照在衡山西南立精舍,号为弥陀台,一时远近闻名而至者数以千计。当时把他成立的念佛道场称为般舟道场。于是衡山道场成为当时南方净土教的一个中心。不久,他又赴五台山,住在华严寺般若院。并在中台创建竹林寺,于是竹林寺成了五台山宣扬净土教义的重要道场。后来日僧圆仁赴五台巡礼朝拜时,竹林寺已是五台山净土宗的中心。 法照对净土宗的最大贡献乃是创立五会念佛法。他所著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说,此法是在南岳弥陀台跟从承远修行净土念佛时创立。所谓五会念佛,是以五音曲调唱念阿弥陀佛名号。其中第一会是以平声缓慢唱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会是以平上声较缓地唱念,第三会则非缓非急,第四会渐急,第五会则是转急急唱念,而且只唱“阿弥陀佛”四字。五会念佛前后还要诵念诸种赞文。法照认为五会念佛是以五种音声由缓至急唱念佛号,修习此法能离五浊烦恼,除五苦,截五趣,成五力,具五解脱,成就五分法身。法照在太原以及长安时广行教化五会念佛,以至名声传入禁中,代宗、德宗都曾请他人宫,教宫人五会念佛,并号为五会法师。此法后来还传人日本,在日本流传颇广。 延寿(904―975)字冲元,是五代、宋初僧人。俗姓王,祖籍江苏丹阳,后迁浙江临安余杭县。他三十岁出家,本为禅宗法眼宗传人,因弘扬净土之教,所以后来又被尊为净土六祖。他曾在天台山师从德韶研习经论,又曾主持奉化雪窦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他应吴越王之邀在杭州主持灵隐寺的修复工作,接着又住持永明寺,开宝三年(970)奉诏在钱塘江边创建六和塔作为镇潮之塔。所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会通诸宗教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延寿信奉西方净土,切求往生。相传他日称阿弥陀佛名号数万声。他本人虽为禅宗传人,但又注重净土法门。本来禅宗是以明心见性为特点,心外不立一法,主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为目标,主张信愿持名,带业往生。两者宗旨,完全不同。延寿则力主禅净双修之说。他认为“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见《万善同归集》卷上)他认为,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所以禅净二门,应当双修。此外,据说他还作有关于修习禅与净土的“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观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延寿的禅净双修说,对于当时的佛教界,特别是对当时的禅宗丛林是一大震动。中国佛教自唐宋以来,日趋衰微。会昌法难,使大多数佛教宗派一蹶不振。五代、宋以后,天台宗在江南尚能维持,从全国佛教来看,唯净土和禅宗,方兴未衰。前者以往生西方为口号,后者则标榜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延寿在会通诸宗教义的同时,力主禅净双修。理论上他以理事无碍之说加以融通,他的主张对中国佛教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元明以后风靡一时,成为中国佛教一大特色。一直到近代的圆瑛法师,仍是以禅净双修作为自己的主张及修行宗旨。 盐宏字佛慧,号莲池。因长期住浙江杭州云栖山,故又称为云栖盐宏。俗姓沈,杭州仁和人。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另三位是真可、德清、智旭)。他的佛学思想是以净土为主而兼重禅教。他大力提倡持名念佛,风化被于一时,在当时名声极大,名公臣卿倾心结交者颇众,后来又被推为莲宗八祖。成为一代净土宗师。 盐宏年轻时受净土信仰之影响,尝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作为自警。二十七岁以后,曾在四年间相继遭到丧父母、亡妻儿之变故,逐生出家之志。先后投师参拜庐山?融、笑岩德宝等名僧。隆庆五年(1571)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寂,遂生卜居之念,即在此结茅安居。未几。远近闻名者云集,云栖寺遂成一大丛林。 盐宏的佛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对禅学、华严学有很深造诣,在律学方面,曾著有《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著作,令众依行。此外,他所修订的《瑜伽焰口》、《水陆仪轨》及朝暮二时课诵仪式等,一直流传至今。 盐宏佛学思想的基础是净土。他认为净土法门是如来以大悲之心,为悯慈末法众生而说的,因此是末法时期,众生解脱生死的捷径。在念佛法门中,他又以持名念佛为中心,认为众生心杂,难以修成各种观法。所以诸佛慈悲,以持名念佛一门教导众生,让众生专持名号,相续即生。因此持名念佛是往生净土的各种修持法中最主要的。他还极力调和净土信仰与佛教其他各宗的关系。在《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中说:“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见《云栖遗稿》卷三)融合诸宗,本是宋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大趋势,盐宏的思想,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盐宏继承永明延寿的禅净双修说,着重阐述了禅净一致的观点。他又以信、愿、行为往生净土之必要条件。信即信奉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愿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行即持佛名号,一心不乱、念念相续而不间断。他认为具备此三个条件即得往生西方。 盐宏在当时享有盛名,朝野仰归者不乏其人。一生所著,由道俗弟子编辑整理,以《云栖法汇》为题刊行于世。 智旭字蜀益,江苏吴县木渎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明末的著名僧人,亦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少时学儒,以辟佛为己任,誓灭释老。十七岁时读云栖盐宏的《竹窗随律》等,始信佛,乃将以往所作辟佛之论数十篇悉焚。二十四岁出家,跟从德清的弟子雪岭剃度。自此潜心于佛理,于禅、净、台、相诸宗均有涉及。二十七岁起遍阅藏经,历游浙、闽、皖诸省,在各地阅藏。他以阅藏心得而作《阅藏知津》,是初学者入门的要籍。他又专注于天台、净土之研究。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去世于灵峰(浙江孝丰县东南)。 智旭的佛学思想,继承了宋明以来佛学之传统,会通禅教律,唱三学一渊说。相传他曾在云栖寺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闻性相二宗不许和会之说,很不赞同,于是上径山坐禅,自觉参透性相二宗义理,知其本无矛盾。智旭针对当时佛教内部禅、教、律三学鼎立之局面,主张佛教乃一以贯之,三实为一。若不明白这个道理,各分门户,互相内讧,则不能自利利他,有碍佛教宗旨。他依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说解释净土学说,所著《净土十要》、《弥陀要解》等都为后来的净土宗学人所宗奉,因此他被后世净土信徒尊为莲宗九祖。 智旭以净土往生为佛教诸宗的归宿。他解释念佛,说有三种念佛。一为念他佛,一为念自佛,一为念自他佛。所谓念他佛,指庐山一派以念名号、念佛相好,或念佛功德等为所念之境的净土念佛。所谓念自佛,指达摩所传之禅宗及南岳天台等宗以观心为主的修行方法。所谓念自他佛,即指自永明延寿以来流行的以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力主理事双修、禅净合一的修行方法。以上三种念佛,是广义的念佛。智旭所说之广义念佛,实际上已经含摄了一切佛教。此外他又以《阿弥陀经》经中所说之持名念佛的方法为狭义念佛,他认为《阿弥陀经》思想总括了一切佛教之奥义,是最简易最奇特之修行方法,又是总摄理事的不思议善巧方便法门。只要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净土,必定能往生西方,位列九品。 智旭会通诸宗,以三学为一渊的佛学思想以及他融贯禅净,以念佛总摄一切佛教,最后又强调持名念佛,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的修行实践,对清以后乃至近代的佛教发展影响甚大。他的著作,经弟子编辑整理,有《灵峰宗论》十卷以及其他释论著述六十余种一百多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